从理论上讲,对所有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性状都进行遗传改良是最理想的,但在养猪生产中,重要经济性状非常多。
种母猪:产仔数、泌乳能力、使用年限、育仔能力、繁殖规律
种公猪:性欲、精液品质
生长肥育猪: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采食量
胴体质量:外型、瘦肉率、组织分布
肉质:系水力、肉色、外观
脂肪质量:颜色、硬度、脂肪酸组成
食用品质:嫩度、多汁性、风味
总体:四肢健壮、抗病力、寿命
这些性状都会影响生产的获利性,但同时对这么多性状进行改良是不可能的,因为选育的性状越多,每一性状所获得的遗传进展就越少,同时选择N个性状,每个性状所能获得的遗传进展是单独选择一个性状的1/N1/2,显然,对所有性状进行选育不可行也没必要,成功的育种方案只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性状上。制定育种目标需要考虑的有:①能否简单、便宜、准确测定,特别是能在活体测定;②性状是否有足够高的经济价值;③性状是否有足够的遗传变异;④性状的遗传力是否够高。
在养猪生产中,常被提及的经济重要性高的5个性状是:窝产仔数、21日龄窝重、达100kg日龄、饲料利用效率和背膘厚,非经济性状是体型。需要说明的是:育种目标和选择标准是两个概念,选育性状是为了达到育种目标进行测定和选育的性状,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选育目标是胴体瘦肉率,选择性状可以是用超声波测定的背膘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