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黄膘,是指屠宰后胴体脂肪组织呈黄色,并伴有特殊的鱼腥臭或蛹臭味。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还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过高的饲料如蚕蛹、鱼粉、鱼脂、油渣、鱼下水等,或维生素E不足及长期饲喂含黄色色素过高的饲料如芝麻饼、玉米、胡萝卜、紫云英、芜菁等因素有关。脂肪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生成蜡样质,后者为2~40μm的棕色或黄色小滴,或无定形小体。蜡样质在脂肪组织中积聚,而使脂肪变黄,形成“黄膘肉”。病猪大多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在宰后发现。病猪被毛粗糙,虚弱无力,食欲减退,增重缓慢,黏膜苍白,呈低色素性贫血。尸检时见肾周、下腹、骨盆腔、肛周、大网膜、口角、眼周、舌根及股内侧的脂肪呈黄色或淡黄褐色。黄脂具有鱼腥味,加温时更加明显。骨骼肌和心肌呈灰白色,肝脏呈黄褐色,脂肪变性明显,肾呈灰红色,淋巴结肿大、水肿,胃肠黏膜充血。镜检见脂肪组织细胞间质有蜡样质沉积,大小如脂肪细胞。生前诊断较难,主要根据宰后尸检作出诊断。预防主要是做好品种的抗病选育工作。合理调整日粮,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饲料除去或限制在10%之内,并在宰前1个月停喂。另外,日粮中可添加维生素E,每日每头500~750mg或加6%的干燥小麦芽,30%米糠对该病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