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泰氏锥虫病
    来源:辈宠网

泰氏锥虫寄生于牛血液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全世界广为分布。一般认为致病力不强。

病原 泰氏锥虫(Trypanosoma theileri Lave-ran,1902)为一种鞭毛虫,属动体目、锥体科、锥体属。虫体长60~70微米,最长可达120微米,虫体后端尖而长,呈一特殊的锥形,动基体较偏于虫体的前方,波动膜和游离鞭毛明显。泰氏锥虫通过虻类(虻属、麻虻属)传播。在虻的肠道内进行纵裂繁殖,形成短膜(鞭毛)型虫体(epimastigote),此型虫体的动基体位于核的紧前方,鞭毛与波动膜由此开始。在牛体内,泰氏锥虫在淋巴结及其他组织内进行纵裂繁殖,形成短膜(鞭毛)型虫体。在牛的血液中有时可见到锥虫型虫体(trypomastigote)和短膜(鞭毛)型虫体。

症状 当牛处于饲养管理条件差、营养不良、使役过度等应激反应状态下则引起发病。消瘦、贫血、黄疸、脱毛、四肢关节肿胀。母牛可出现流产和产奶量下降。本虫仅感染牛、水牛和瘤牛。

诊断 在牛外周血液中较难查到,诊断需依靠于血液的组织培养。它可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在37℃培养时可见到锥虫型和短膜(鞭毛)型两种类型虫体,而在27℃时则仅有短膜(鞭毛)型虫体。

治疗 安锥赛硫酸甲酯与那加诺合用有疗效。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