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眼科、嗜眼属的各种吸虫寄生于家禽眼中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分布于中国的广东、福建、台湾和江苏等省。常见的虫种为鸡嗜眼吸虫(Philophthalmus gralli,mathiset Legar,1910), 寄生于鸡、鸭、鹅的瞬膜和结膜囊内, 大小有(2.1~6.4)×(0.8~2.0)毫米, 呈长的扁圆筒状。体表光滑, 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发达,位于体长前端的1/4处。咽发达, 肠管抵体后端。睾丸前后排列位于体后部, 呈圆形或椭圆形, 虫卵呈椭圆形, 卵壳薄而透明, 透过卵壳可见到一具有眼点的毛蚴。卵无盖,大小为(155~173)×(70~85)微米。鸡嗜眼吸虫发育史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瘤似黑螺)。虫卵具有提早发育的特点, 在子宫后段中的虫卵已发育为毛蚴。在毛蚴体内发育成能动的母雷蚴。当毛蚴遇到淡水螺, 母雷蚴则由毛蚴体内钻出并进入螺体, 发育为2代和3代雷蚴及尾蚴。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于水面或水底某些物体上形成囊蚴。禽类吞食囊蚴后很快便在眼部发育为成虫。虫体寄生于结膜囊内引起眼部红肿流脓、瞬膜混浊,严重者因失明而不能觅食,逐渐消瘦, 在童鸡可造成死亡。根据临床表现和在眼部找到虫体便可确诊。用95%的酒精点眼疗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