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我国以猪、牛、绵羊、马、鹿发生较多,幼畜比成年畜易感。本菌是消化道的一种共生菌。家畜的粪便,被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场、草地等都有本菌存在,低洼潮湿地带都有本菌存在。本菌很少或不能侵入正常的上皮,当皮肤和黏膜由于外伤、病毒感染,或长时间浸泡,或被其他细菌感染而受到损伤时,则很容易被感染。局部病灶中的坏死梭杆菌易随血流散布至全身组织和器官中,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其特征为组织坏死,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甚至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多雨、潮湿及炎热季节多发。据受害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和坏死性肠炎。防治方法:加强管理,改善饲养和卫生条件,避免咬伤和其他外伤,发生本病后,及时隔离和治疗病畜;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配合全身疗法。坏死性皮炎应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1%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液冲洗,然后用1∶4的福尔马林松馏油合剂、抗生素软膏、高锰酸钾-木炭末粉、5%碘酊等进行涂布。坏死性口炎应先去除伪膜,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以碘甘油,必要时施以强心、解毒、补液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