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剑带绦虫病
    来源:辈宠网

膜壳科、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矛形剑带绦虫〔D.lanceolata(Bloch,1782)〕寄生于鹅、鸭小肠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世界性分布,多呈地方性流行,对幼雏危害严重。虫体分节,呈乳白色,前窄后宽,形似矛,长达13厘米。头节小,上有吸盘,顶突上有8个小钩,颈短。体节约有20~40个节片,睾丸三个呈椭圆形横列于卵巢内方生殖孔的一侧,生殖孔位于节片上角的侧缘。孕节和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至体外,于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于其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鹅、鸭等禽类吞食含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受感染(图),约经19天发育为成虫。幼雏最易感,严重感染者可引起死亡。成年鹅往往为带虫者。患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泻,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受阻,贫血,消瘦等,夜间时伸颈张口,如钟摆样摇头,然后仰卧,作划水动作。粪便检出孕节和虫卵便可确诊。预防措施包括对成年鹅进行定期驱虫,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在流行区,水池应轮流使用,必要时停用一年后再用。

剑带绦虫发育史

常用的驱虫药有氢溴酸槟榔碱、丙硫咪唑等。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