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鳞状细胞癌主要出现在四股末梢、头、颈、肩和腹等部位。病因不详,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苏格兰犬、北京犬、拳师犬、贵妇犬的发生率高。发病初期以局部皮肤苔藓化、角化过度和红斑(光化性角化)为主,逐渐生长并有溃疡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明显。猫皮肤鳞状细胞癌一般与慢性光照损伤有关,耳廓和眼睑的(白色)皮肤发生率高一些,而非光照癌变主要出现在趾部。病初的症状与犬光照角化症相似,病灶小但侵袭性强,皮肤局部隆起而边缘坚硬。猫常见光过敏性皮炎,主要发生在白猫耳尖和其他显露部位,可持续几年
1、病例介绍:
蓝梗犬,15岁,雌性。数月前右前肢趾部外伤,久治不愈,进而发 现右前肢跗关节以下开始肿胀、变形、腐烂,疼痛严重,食欲减退。故前来我院就诊。
1.1临床检查
该犬精神一般,被毛粗糙,背部有多处肿物触诊无痛感,右前肢悬跛。患肢趾部疼痛较重,肿大增生溃烂,有浓性分泌物。体温38.7℃,体重14KG。心音亢进,肺音粗励,腹部无异常。
1.2 实验室检查
1.2.1血常规检查
1.2.3病理学检查
1.2.3.1低倍镜观察
镜下可见皮肤表皮结构完整。真皮内可见毛细血管增生,结缔组织间出血明显。肌肉深层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索状的癌巢。
1.2.3.2中、高倍镜观察
镜下可见癌巢分化程度不一,有的中心角化形成癌珠。多数癌珠周围的癌细胞异型性大,细胞核的分裂相较明显,可达到3.5~4级。细胞排列如同复层扁平上皮的层次。癌珠周围同心圆状的结构正在形成。
1.3诊断
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达3.5-4级。
1.4治疗
经主人同意自右跗关节以下截肢治疗,术后建议化疗以防复发。
2讨论
2.1鳞状细胞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主要为紫外线长期照射,其次为放射线损伤、热损伤、致癌化学物质,如砷、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煤焦油、木馏油、石蜡、蒽、烟草焦油、铬酸盐等与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日光长期暴晒 1948年Blum证明致癌射线是太阳光谱中波长为290~320mm的部分。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这就是白色人种易受紫外线损伤而好发皮肤癌的原因,而他们喜欢日光浴的习惯,也是造成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放射线过量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如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亦可使皮肤发生癌变。
3.化学物质刺激 某些化学物质如砷、沥青等可致皮肤鳞癌。
4.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某些慢性皮肤病,如寻常狼疮、红斑狼疮、黏膜白斑、慢性溃疡或窦道、烧伤瘢痕、射线皮炎、慢性肉芽肿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骨髓炎、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
5.乳头瘤病毒,特别是16,18,30和33型;免疫抑制、器官移植也为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6.遗传因素 遗传亦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在人类,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色素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有色人种鳞癌的发病数比白种人发病率高。国内孙绍谦等1956年报道191例皮肤癌,其中,鳞癌占78.5%,而德国Bosenberg 1953年报道133例皮肤癌中鳞癌仅占15%。
7.癌前期皮肤病 某些癌前期皮肤病如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砷角化病、X线和镭射线性皮炎等均易致鳞癌。以及其他慢性皮肤病,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溃疡、慢性窦道、慢性骨髓炎、慢性红斑狼疮、寻常狼疮、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
8.瘢痕 各种创伤性瘢痕,尤其烧伤性瘢痕更易发生鳞癌。
(二)发病机制
1.组织病理所见 癌细胞大致有以下三种:
(1)已分化的棘细胞:与正常棘细胞不同,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有细胞间桥,伊红染色,不均匀。若内含糖原,细胞透明呈空泡状;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浅不一,有多核、巨核和较多核分裂象。
(2)角化细胞:单个或簇集成团,癌细胞团块的中央出现角化珠,由同心层状排列(如洋葱状)的角化物质构成。胞核较大、深染,胞浆深红,示嗜酸性,完全或不完全角化。此为鳞状细胞癌的特征性的结构。
(3)未分化或低分化梭形细胞: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少;胞核深染,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上述几种癌细胞常相互混杂,排列成乳头状、巢状、条带状或假腺样结构(图1)。
2.鳞癌一般分化较好,高分化的鳞癌约占75%,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层或皮下组织,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4级:
(1)Ⅰ级:分化成熟的鳞癌,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珠为鳞癌特征性结构,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细胞组成。
(2)Ⅱ级: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异形性,包括癌细胞体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多见,癌珠少,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
(3)Ⅲ级:细胞分化差,皮表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异形明显,核分裂多见,无癌珠,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病变在表皮内呈辐射状扩展,浸润真皮较晚。
(4)Ⅳ级:为未分化型,无棘细胞,无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细小呈梭形,核细长染色深,并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少数呈鳞状细胞和角化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3.Broders分类 根据未分化细胞在癌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
(1)Ⅰ级:瘤组织不超过汗腺的水平,未分化细胞<25%,角珠较多。
(2)Ⅱ级:未分化细胞<50%,只有少数角珠,角珠中心角化细胞较少,非典型细胞稍多,癌细胞团界限不清。
(3)Ⅲ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珠,可见较大的角化不良细胞,胞浆深红、核深染,核分裂象多且不典型;
(4)Ⅳ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化,肿瘤细胞不典型,无细胞间桥,诊断较困难。未分化细胞所占比例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除此之外,侵袭的深度也是估计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中,罕见癌细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组织。按Broders分类,鳞状细胞癌大多为分化较高的Ⅰ或Ⅱ级,分化低的Ⅲ或Ⅳ级少见。
2.2鳞状细胞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肉眼观察:形态多不规则,质地较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界限;可见渗出液的形成或糜烂性的病灶,在肿物组织溃烂面上长伴有大小不一的乳突样或菜花样外观,表面脆弱。也有形成浅表痂样外观触之渗液。
镜检: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结构与其他地位的鳞状细胞癌相同。中、高分化者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低分化角化不明显,无粘液细胞,亦无腺管样结构。
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由不规则表皮细胞团块构成,向真皮增生。瘤团由不同比例的正常鳞状细胞和非典型(间变)鳞状细胞构成。非典型鳞状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核增生,染色深,出现非典型性核丝分裂,细胞间桥消失,出现个别细胞角化不良和角珠形成(瘤细胞作同心圆排列,自周围逐渐向中心处不完全或完全角化)。肿瘤恶性程度愈高则细胞分化程度越低,角珠形成愈少,细胞间桥愈少,真皮内炎症反应较轻,反之则细胞分化较高,细胞间桥存在,角珠较多,真皮炎症反应重。
2.3鳞状细胞癌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随着肿瘤的发展,可能并发软骨、肌肉、骨骼等部位损害,并可转移至淋巴结。
1.感染 溃疡是鳞状细胞癌的主要临床特征,癌前常有慢性溃疡并感染,亦可在癌后并发感染。感染时,坏死组织分解产生恶臭。
2.骨髓炎或骨膜炎 鳞状细胞癌向深部浸润时,可累及下方深部
的骨骼组织,发生骨髓炎或骨膜炎。
2.4鳞状细胞癌应该如何治疗?
避免日光照射,积极治疗原发病。
争取早期手术,对较大肿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选手术切除,切口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手术后照X线,切除标本送病检。其他疗法如二氧化碳、电烙、液氮冷冻均有效。
(一)治疗
早期诊断为治疗成功的关键。治疗应彻底,以免发生转移。可根据肿瘤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患畜年龄和身体状态,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Mohs显微外科、放射疗法、电干燥疗法、光动力疗法、β萝卜素、干扰素和损害内注射氟尿嘧啶、肾上腺素凝胶或博来霉素等。已经转移或晚期患畜,可试用顺铂(cisplatin),多柔比星(阿霉素)或博来霉素(bleomycin)治疗。由于鳞状细胞癌有转移性,危及生命,因之治疗必须彻底。治疗方法较多,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仍以早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二)预后
与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病程、治疗方法及患者全身状况有关。如果肿瘤分化较好,并且早期彻底切除,则预后尚好。如果分化不好,或已发生转移,则预后不良。发生于口唇的鳞癌90%发生于下唇,常为单个结节溃疡性皮损,较皮肤鳞癌发展迅速,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