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本文对当前兽医临床所使用的麻醉方案(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合剂、丙泊酚- 吸入麻醉、赛拉嗪-替来他明-唑拉西泮)作了陈述与讨论,指出其特点与局限;强调在麻醉方案中引入镇静元素的必要性,并陈述镇静-麻醉方案的优点。
麻醉的定义
简单地,从英文词源分析,麻醉(anesthesia)的含义是:消除意识。虽然在一些教科书中,会将麻醉分类成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但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的主要临床功能是镇痛(analgesia)。
麻醉方案的构成
理解麻醉方案的构成元素,而非将麻醉分成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也许对兽医临床更有帮助。
在我国由于兽医可获得的药物十分有限,麻醉前给药部分一直是临床比较忽略的一部分(除了阿托品),诸多动物在麻醉前没有获得合理的镇静与镇痛,直接被麻醉药物所麻醉(去意识)。然而麻醉作为一种强制剥夺动物意识的一种手段,具有各种不可预知的潜在风险(无论单纯采用何种麻醉药);而良好地执行“麻醉前给药”,如引入必须的镇静元素、镇痛元素(如多咪静),则可大幅削减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甚至消除单纯麻醉药所带来的诸多风险。
注射麻醉与吸入麻醉的用途与特点
注射麻醉单独使用时,通常用于易化临床操作(拆线、X 光、B 超等)或进行小型的手术(绝育、拔牙、外伤处理等);注射麻醉也可与吸入麻醉相结合,起到“诱导麻醉”的作用。吸入麻醉通常在血管麻醉“诱导”之后,进行“维持麻醉”;当然,在某些状况,临床兽医也会利用吸入麻醉剂(使用面罩)进行“诱导”麻醉。、注射麻醉与吸入麻醉均是兽医临床中重要的工具,各自有其特点与使用范畴,并不能互相替代。它们各自的优点见表1:
一般麻醉药物动力学
无论是注射麻醉还是吸入麻醉,麻醉药物均要进入血液,到达大脑皮层,从而才能起到麻醉(去意识)作用。麻醉的起效时间仅是药物从注射部位至脑的运输(血液循环)时间(在人医,叫臂头时间)。从麻醉中的苏醒,取决于药物在组织间的再分布。在使用麻醉药物后,药物的血浆浓度以指数方式快速降低,药物从脑部向身体其他组织再分布。开始时药物集中分布在血液灌流度高的组织中,如心、脑、肾,由于脑中药物浓度增加,产生麻醉作用,而血浆中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很快,中度灌流的组织,如肌肉,也开始摄取药物,引起血浆中麻醉药物的浓度进一步降低。此时,血浆中麻醉药物的浓度可以足够低,来逆转血脑间的浓度级差,使得药物离开大脑,很快恢复意识(药物从大脑撤离后动物即苏醒)。灌流度差的组织,如脂肪组织,摄取药物缓慢。但是脂肪对于脂溶性药物的容量很高,能贮存药物。麻醉药物在肝脏被代谢,代谢完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动物看起来如“醉酒样”,因为肝脏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并不足以超过药物进入血浆的速度。充分理解了上述的麻醉药物动力学,就不难理解注射麻醉应用中的一句谚语:尽可能地一次性将麻醉药物给到有效量,而非分成两次、甚至三次补充麻醉药量。分级给药至少有两个弊端:1)不能产生有效的血浆浓度冲击进入大脑皮层,麻醉效果差;2)更易产生药物蓄积。关于蓄积,我们会在下面氯胺酮/ 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合剂中介绍。既然所有麻醉药均能穿透血脑屏障,那么我们就难以找到不穿透胎盘屏障的麻醉药物。这对兽医就是个挑战(如剖腹产手术的麻醉)。对于所有麻醉药,仅未结合的- 非离子状态的药物才能透过细胞膜而起到作用。在酸中毒状况下,非离子化的部分增加,加强血脑屏障的穿透。低蛋白血症或尿毒症状况,会增加未结合的麻醉药比例,也许要求减少用药剂量。
氯胺酮/替来他明-唑拉西泮合剂
目前兽医临床上,氯胺酮恐怕是非常难以获得了,但我们仍可从氯胺酮的介绍入手,从而了解经常使用的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合剂。氯胺酮和替来他明都是分离性麻醉剂,能产生肉体的镇痛和意识的飘忽。使用氯胺酮及替来他明,咽、喉、角膜和足的反射均存在,眼保持开张。使用氯胺酮人会出现幻觉,在犬猫,不得而知。
氯胺酮被犬猫的肝微粒体快速代谢。其主要的代谢产物去甲氯胺酮具有催眠活性,相关作用仅为氯胺酮的1/15,半衰期长于氯胺酮。这也解释了使用了大剂量氯胺酮的动物会偶见瞌睡,苏醒延迟。除此以外,氯胺酮还有一些局限;氯胺酮被肝脏快速代谢,经胆汁和肾脏排泄。肝机能不全影响药物的清除,肾机能不全可延迟去甲氯胺酮的排泄,会瞌睡。氯胺酮能增加血压,不适用于眼内手术。氯胺酮能引起肌肉张力增加。在单独给以氯胺酮的小动物,可见肢体肌肉的强直阵发性痉挛(给以唑拉西泮- 替来他明亦可见肌肉痉挛)。氯胺酮带来的流涎增加,可通过提前给以阿托品预防[6]。
替来他明的化学结构与氯胺酮非常相近,药物动力作用也类似。但与氯胺酮相比,其持续时间更久、更具效力、副作用也更明显(肌肉僵直和强直的阵发性癫痫)。临床上,它与唑拉西泮合用。使用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合剂造成的心动过速,犬比猫更为常见。呼吸抑制和不规则的呼吸方式呈剂量相关性[7]。流涎增加是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合剂的特点,可通过提前给以阿托品进行预防。
丙泊酚-吸入麻醉
丙泊酚的药物动力学在人和犬均有很好的阐释,但在猫尚未明晰[1]。丙泊酚在体内的清除速率比传统麻醉剂硫喷妥快10-20 倍,在单次注射后麻醉仅持续约5-8 分钟,所以通常仅用作非常短时的“诱导”,然后立刻引入吸入麻醉作为“维持”。由于丙泊酚的代谢快速,其恢复期无替来他明的“宿醉”效果,苏醒较为平稳。
丙泊酚的局限在于存在呼吸抑制(常见呼吸暂停)。其对呼吸抑制的效果可能与注射速度相关,注射速度越快,产生严重呼吸抑制(发绀)的几率越大。有经验表明,在剖腹产母犬被丙泊酚麻醉后,已产生对幼犬的呼吸抑制。丙泊酚对心肌产生轻度抑制并扩张外周血管,从而造成低血压。
丙泊酚应慎用于休克的动物,剂量和注射速率均应降低,避免外周血管阻力突然降低和心肌抑制,造成心血管崩溃[3]。
赛拉嗪-替来他明-唑拉西泮
时至今日,仍有兽医将赛拉嗪与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合剂结合使用。赛拉嗪于1960s 首次合成,是混合的α2,α1 激动剂,对α2 受体选择特异性较差,其α2:α1 选择性比值仅为160:1。赛拉嗪对心血管的作用,一开始增加总的外周血管阻力,伴随血压升高,然后是长期的低血压。赛拉嗪具有帮助肾上腺素致心律失常的能力。短头犬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在某些种类的动物,给以赛拉嗪后,可能出现肺水肿[2]。
然而,右美托咪定作为最新批准兽医使用(之前仅用于人医领域)的α2 激动剂,是该类药物中最为有效的药物,也是迄今唯一没有呼吸抑制的镇静剂。右美托咪定对α2 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亲和性是赛拉嗪的10 倍(α2:α1=1620:1)(图1)。
多咪静作为镇静-镇痛元素引入麻醉方案中
多咪静-替来他明-唑拉西泮(DTZ)合剂
使用5mL 的多咪静(右美托咪定)溶液稀释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TZ) 冻干粉,形成5mL的溶液。该合剂满足了麻醉方案的三项必要元素:镇静、镇痛、麻醉。其中镇静和镇痛主要由多咪静完成,麻醉通过替来他明(类似氯胺酮)来完成。按照0.01-0.05mL/kg(IV,IM),可以满足多种临床需求。
易化临床操作(X 光、B 超、体格检查、拆线等):一般按照0.01-0.02mL/kg 的剂量(IV,IM),能够使整个操作过程更加安全有效(对动物和对操作者),降低对动物的应激伤害。
中小型手术(绝育、去势、切除体表肿瘤、牙科手术等):一般按照0.03-0.05mL/kg 的剂量(IV,IM),一般能够提供20-40 分钟的令人满意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避免强光和尖锐的声音刺激。在使用DTZ 合剂时,即使按照最高的推荐剂量0.05mL/kg 使用时,替来他明- 唑拉西泮的使用剂量也比单独使用(TZ)时,减少了半量(单独使用0.1mL-0.2mL/kg),大幅降低了麻醉药物(替来他明)的用量,使得整个手术方案更为安全平稳(消除高剂量替来他明的副作用:肌肉痉挛、心动过速、高血压、“宿醉”样反应等),却能提供相应甚至更久更满意的手术时间,这都要归功于DTZ 合剂中对镇静药——右美托咪啶的应用。
多咪静-丙泊酚-吸入麻醉
对比丙泊酚- 异氟烷吸入麻醉方案,建议在麻醉前给药环节中注射多咪静,对动物进行镇静-镇痛,可大幅减少丙泊酚及吸入麻醉剂的用量。按照标签剂量表麻醉前给以多咪静,将丙泊酚的剂量从5-6mg/kg 降至1-2mg/kg,同时将吸入麻醉的用量降低30%-60%(图2,3)[5],提供更为安全的麻醉方案。
结论
一般来说,狭义的麻醉是剥夺动物的意识,是强加给动物的;所以没有最安全的麻醉,仅有更合适的麻醉方案(针对特定病例)。无论使用何种麻醉(硫喷妥盐麻醉剂、类固醇类麻醉剂、分离麻醉剂、丙泊酚、吸入麻醉剂等),均有相应的局限和风险[4]。
使用必要的麻醉前给药——镇静/ 镇痛药物,如多咪静,可大幅降低麻醉药的使用剂量,使得整个的麻醉方案更加安全。除了应用于麻醉方案中,多咪静单独使用亦能更有效地使兽医相应的临床操作变得更容易。
综上所述,镇静(当然还有镇痛)是构建更安全的麻醉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8]。
参考文献
1. Brearley JC,Kellagher REB and Hall LW(1988) Propofol anaesthesia in cats. Journal of Small Animal Practice 29,315-322
2. Cullen LK and Jones RS(1977)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Xylazine/ketamine anaesthesia in the cat. Veterinary Record 101,115-116
3. Hall LW and Chambers JP(1987) A clinical trial of propofol infusion anaesthesia in dogs.Journal of Small Animal Practice 28,623-637
4. Hall LW and Clarke KW(1983) Veterinary Anaesthesia,8th edition. Bailliere Tindall,London
5. Hall LW,Lagerweij E and Nolan AM(1993) Effects of medetomidine premedication on propofol infusion anaesthesia in dogs . Journal of Veterinary Anaesthesia 20,78-83
6. Haskins SC,Patz JD and Farver TB(1986) Xylazine and xylazine-ketamine in dog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47,636-641
7. Lin HC,Thurmon JC,Benson GJ and Tranquili WJ(1993) Telazol-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y and use in veterinary medicine.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16,383-418
8. Thurmon JC, Tranquilli WJ and Benson GJ(1996)Lumb and Jones’ Veterinary Anesthesia,3rd edition.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