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肥胖症一直是人类最古老最常见的代谢病。人类肥胖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流行,并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杀手[1]。现在这种趋势进一步蔓延至人类所饲养的宠物类群中,以犬猫为甚。
肥胖症是指过度脂肪沉积导致机体机能改变的一种病理状态[2]。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肥胖症给出进一步定义:导致健康危害的过度的脂肪沉积[3]。肥胖症也能引起犬多种器官的功能障碍,降低犬的寿命。以往对犬肥胖症的定义是体重超过正常标准体重的15 %以上[2],但是由于犬品种多样,纯种程度也不一致,即使同一只犬也有可能在其整个一生都处于超重状态而无法知道其标准体型时的体重,这导致正常犬的标准体重很难确定,因此在临床很难使用体重来判定犬是否肥胖。而现在犬常用的评估方法为5级体况评分体系(the body condition scores ,BCS)或9级体况评分体系(详见下文)。
在发达国家,对于犬肥胖症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1960年Krook等人在瑞典调查了10993只犬,肥胖发病率为9 %[4];1970年Mason在英国调查1000只犬,肥胖肥胖发病率为28 %[5]; 1986年Edney等人在英国调查发现犬肥胖症比例为24 % [6];1999年Lund等人在美国调查30517只犬,肥胖发病率为28 % [7]; 2005年McGreevy 等人研究澳大利亚兽医诊所犬肥胖症,发病率可达到41.1 % [8];2008年美国预防宠物肥胖协会一份研究中显示,将近44 %的犬患有肥胖症。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犬肥胖症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在我国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小动物医学起步较晚,对犬肥胖症的认识和研究相对较少,故相关调查几乎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犬肥胖症发病率较低,实际上小动物医院临床碰到的犬猫肥胖呈明显流行趋势,日常中碰到的“胖犬”、“肥猫”比比皆是,这也是笔者做此调查的目的之一,希望获得相对准确数据,便于对犬肥胖症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来源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分布于北京主要城区及昌平区、通州区的14家动物医院随机抽取的就诊犬2391只,但排除已确诊患慢性病(如慢性肝病、肾病、慢性腹泻、慢性呕吐和慢性内分泌疾病等)、已经长期病理性禁食或少食犬、或已经在医院因病长期治疗的犬。协助调查的医院有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回龙观城北动物医院、天通苑北京仁仁动物医院、海淀芭比堂动物医院、朝阳北京爱康动物医院、芭比堂动物医院朝阳分院、西城北京伴侣动物医院、东城怡亚动物医院、丰台方庄伴侣动物医院、丰台天泽万物动物医院、丰台京西动物医院和通州区宠福鑫动物等十四家动物医院,协助调查的医院基本涵盖北京城区。
2.2 信息采集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例如品种、性别、年龄、日粮结构和生活习惯等,调查问卷格式及内容见附录。
调查数据一部分由笔者亲自进行,另一部分由笔者指定相关医院固定的人员,先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后,医院人员才进行调查。
犬的品种根据美国养犬俱乐部(AKC)编著的《世界名犬大全》第19版(林德贵、叶俊华译,辽宁科技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犬品种特点、标准进行判别,如不在此书编著的犬品种范围内的犬或明确知道犬的上辈为不同品种的犬杂交繁衍的犬判定为杂种犬。
2.3 材料
统一格式、统一印刷的调查问卷。
2.4 方法
调查方法
⑴ 由调查者对被调查犬进行5分制体况评分(BCS),具体评分细则见表1。
⑵ 由调查者对被调查犬的主人按照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提问,有些涉及隐私的内容主人可选择回答。
⑶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⑷ 数据筛查和剔除。
⑸ 用SPSS 18.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通过5分制体况评分系统(BCS)评定犬是否肥胖(1 ~ 3不肥胖,4超重,5肥胖,本次调查中将超重犬也列入肥胖统计范畴),把其他所收集的信息归纳汇总,主要包括动物因素、饮食因素、饲养管理和主人认知四大块内容。
因变量:BCS评分,将原来的5分制转化为是否肥胖二分变量,即0不肥胖,1肥胖。
自变量:即调查问卷涉及的信息。
首先对自变量因素下的肥胖状况进行单因素显著性检验,离散型数据中单变量采用χ2检验(Univariable χ2-test),多参数数据采用非参数多个独立样本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包括品种纯度、性别、绝育、怀孕、食物控制、饲喂次数、仅喂商业化食物、零食、营养添加剂、单独饲喂、固定饲喂时间、额外获得食物、居住住宅、单独饲养、饲养用途、生活环境、活动限制、运动、每日运动时间、运动类型和主人是否认识到犬肥胖的危害;对连续型数据(年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然后使用二分类逻辑回归(binary logistical regression)来综合量化肥胖和上述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只有在单因素分析中的P ≤ 0.25的因素才可进入二分类逻辑回归[9]。如果有分类变量的分类水平大于2,则创建相应的哑变量。使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法决定每一步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某因素进入最终模型的P值设为0.05。在检验出主效应缩减后,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最后将每种相互作用加入回归模型,并按上述各变量的回归方法检验其显著性。而对于不同品种的犬的肥胖率、肥胖的年龄段、主人对犬体型的评价这三个因素由于与犬肥胖这个因变量没有直接相关性,所以只做单独分析,不纳入整体检验。
使用SPSS 18.0 for Windows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
3 结果
3.1犬肥胖因素χ2检验结果
动物因素中犬犬是否绝育(χ2=48.583,P < 0.01)、犬的性别(χ2=31.088,P < 0.01)、犬的品种(χ2=2.457,P=0.117)属于较为可能的影响因素(P ≤ 0.25),而母犬是否怀孕(P > 0.25)和肥胖的相关性不明显。
饮食因素中是否仅饲喂商业化食物(χ2=32.357,P < 0.01)、饲喂次数(χ2=27.303,P < 0.01)、是否进行每餐的食物控制(χ2=4.076,P < 0.05)、食物中是否加入营养添加剂(χ2=1.886,P=0.170)、犬是否可以额外获得食物(χ2=1.547,P=0.214)、是否单独饲喂(χ2=1.414,P=0.234)等因素属于较为可能的影响因素(P ≤ 0.25),而是否有零食和是否固定饲喂时间(P > 0.25)和肥胖的相关性不明显。
饲养管理因素中运动类型(χ2=22.864,P < 0.01)、居住住宅(χ2=20.786,P < 0.01)、每日运动时间(χ2=14.376,P < 0.01)、是否活动受限制(χ2=8.674,P < 0.01)、是否有运动(χ2=6.410,P=0.011)、饲养犬的用途(χ2=3.719,P=0.054)、是否单独饲养(χ2=3.182,P=0.074)等因素属于较为可能的影响因素(P ≤ 0.25),而犬饲养在室内或室外却影响不显著(χ2=0.438,P=0.513)。
主人认知因素中主人是否认为肥胖对犬有害和犬肥胖有显著相关性(χ2=7.236,P < 0.01)。
统计学中χ2值越高,显著性越高,按照χ2值由大到小排列为:绝育>仅饲喂商业化食物>性别>饲喂次数>运动类型>居住住宅>每日运动时间>活动限制>主人认为肥胖有害>运动>食物控制>饲养用途>单独饲养>品种>营养添加剂>额外获得食物>单独饲喂。
3.2犬肥胖因素年龄ANOVA检验结果
年龄是连续变量,对年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见表2),F值为85.345,P < 0.01,其中肥胖犬的平均年龄为5.66岁,不肥胖犬的平均年龄为4.36岁,不同年龄的肥胖率见图1。该因素纳入逻辑回归过程。
3.3犬肥胖因素二分类逻辑回归检验结果
将绝育、仅饲喂商业化食物、性别、饲喂次数、运动类型、居住住宅、每日运动时间、活动限制、主人认为肥胖有害、运动、食物控制、饲养用途、单独饲养、品种、营养添加剂、额外获得食物、单独饲喂和年龄18个因素纳入二分类逻辑回归检验,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见表3。
如表3所示,最终进入逻辑回归方程的因素是:年龄、绝育、仅饲喂商业化食物、性别、饲喂次数、每日运动时间、活动限制、运动、饲养用途8个因素。而运动类型、主人认为肥胖有害、食物控制、单独饲养、居住住宅、品种、营养添加剂、额外获得食物、运动和单独饲喂10个因素被剔除。
统计学中EXP(B)/OR为优势比或比值比,值反映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作用的大小:EXP(B)/OR值=1,表示该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不起作用;EXP(B)/OR值大于1,表示该因素是一个危险因素;EXP(B)/OR值小于1,表示该因素是一个保护因素。OR值大于1时,值越大影响越大,OR值小于1时,将1除以OR值后进行比较,最后按照影响从大到小排列把影响犬肥胖的相关风险因素排列如下:仅饲喂商业化食物>饲养用途>性别>饲喂次数>绝育>活动限制>每日运动时间>年龄,共8个因素,其他因素最终被剔除。
3.4 其他相关因素检验结果
不同品种的肥胖率
由于犬品种的多样性,无法列入总的肥胖的相关因素分析,只能单独进行分析,按肥胖率由高到低的排列,犬品种分别是:巴哥(70.7 %)、可卡(69.4 %)、博美(54.6 %)、京巴(51.9 %)、金毛猎犬(51.9 %)、杂种(48.1 %)、吉娃娃(46.9 %)、拉布拉多(46 %)、雪纳瑞(35.6 %)、松狮(34 %)、西施(32.2 %)、哈士奇(25 %)、迷你贵宾(23.9 %)和泰迪(20.3 %)。
主人对犬体型评价的正确率
由于主人对犬体型的评价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无法进行相关性比较,只能从比例来分析。主人认为犬体型不肥胖的样本数是1049例,其中调查者观测属于不肥胖的样本数是620例,姑且认为调查者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主人正确率为59.1 %。主人认为犬体型肥胖的样本数是277例,其中观察者也认为是肥胖的为191例,正确率为69.9 %。把主人对动物体型是否肥胖和观察者判定是否肥胖这两组数据进行非参数两个独立样本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0.01,说明这两组差异极显著,即主人对犬体型认为犬不肥胖的正确率极显著低于主人认为犬体型肥胖的正确率。
其他因素之间相关性检验
将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双变量相关性检验(Bivariate Correlations检验)。
主人认为肥胖有害与饲喂次数、食物控制、零食、营养补充剂、运动类型、运动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主人认为肥胖有害与营养补充剂(相关系数=-0.114,P < 0.01)、饲喂次数(相关系数=-0.071,P < 0.01)和食物控制(相关系数=0.155,P < 0.01)极显著相关。
年龄与运动类型、运动持续时间和绝育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见年龄和运动持续时间无显著相关,年龄与运动类型(相关系数=-0.182,P < 0.01)和绝育(相关系数=0.072,P < 0.01)极显著相关。
绝育与运动类型和运动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见绝育和运动类型没有显著相关性,绝育和运动持续时间(相关系数=-0.054,P = 0.038)有显著相关性。
4 分析与讨论
4.1 犬肥胖症发生率和发病原因
本次调查总样本数2391例,是迄今为止国内关于犬肥胖症的调查样本数量最多的一次,协助调查医院共计14家,覆盖北京主要城区,也是覆盖面积最广的一次。但由于本次调查涉及人员众多,不可避免出现判断标准不太一致,BCS评分结果会有偏差,尤其是3 ~ 4分边缘分值之间,评分差异即可能出现不肥胖和肥胖总数量的变化,影响最终数据分析,这是大量数据调查不可避免的误差。但总的来说通过固定调查人员、事先的培训、实际练习和跟踪回访已经尽量控制误差。同时,被调查犬的主人回答问题的随意性、不确定性以及不愿回答有些问题也造成一些调查信息的缺失,但通过统计软件也将由此造成的数据偏差降到最低。所以总体来说,此次调查的数据是可信的。
犬的肥胖症发生率
本次调查的2391个样本中,犬的肥胖数为1062,肥胖率为44.4 %,即将接近一半,这比2008年美国预防宠物肥胖协会一份研究中所得的44 %的肥胖率还要高,说明北京市区犬的肥胖率要超出我们的预想,我们应该要重视犬的肥胖问题。
犬肥胖症的原因
根据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犬肥胖的相关风险因素排列如下:仅饲喂商业化食物>饲养用途>性别>饲喂次数>绝育>活动限制>每日运动时间>年龄。
仅饲喂商业化食物
仅饲喂商业化食物的因素成为逻辑回归分析中的首要因素,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宠物饲养状况。高品质的商业化食物,如犬粮和犬罐头等,是各种营养物质配比合理的全价食物,经过很多营养学家多年试验和检验证实是能够满足犬长期营养需求的。但由于我们经济刚发展,人们对犬粮的认识也刚起步,所以给犬只饲喂犬粮的概念还没有根深蒂固,饲喂犬粮费钱、没必要的想法还存在于国内众多饲养犬的主人心中,如本调查结果所示,仅饲喂商业化食物只占到31.3 %(肥胖率37.6 %),大于三分之二的饲主饲喂多种食物来源(肥胖率48.3 %),包括犬粮加肠/肉、犬粮人餐混合或是自制食物,甚至餐桌剩饭。而这些做法使得犬所采食的食物的营养配比无法达到要求,而且为了满足适口性,可能会添加更多的脂肪物质,造成能量过剩。加上国内的饮食习惯如米饭多(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油多(高饱和脂肪酸)更加重了肥胖的风险。
饲养用途
本调查中作为护卫、看家用途的犬肥胖率仅37.2 %,远远低于作为宠物饲养犬的肥胖率(44.9 %),这和工作犬运动量大以及饮食和饲养管理状况远不及宠物犬有关。
性别和绝育
性别和绝育因素无论作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是逻辑回归模型中对肥胖的影响力均较大。母犬的肥胖率(52.1 %)大于公犬的肥胖率(40.2 %)。绝育前公犬和绝育后公犬的肥胖率分别是38.1 %、52.7 %,绝育前母犬和绝育后母犬的肥胖率分别为47.3 %和67.3 %,绝育后母犬的肥胖率最高,这和Robertson [10]在2003年的调查结果一致。
性激素虽然不是主要的控制代谢的激素,但性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体重,或者间接影响细胞代谢,如雄激素属于同化激素,雄激素的降低会降低氨基酸转化成肌肉组织,而更多地使能量转化为脂肪组织;而绝育后母犬高促卵泡激素水平也会增加肥胖的发生几率[11]。另一方面,性周期中的雌激素可以抑制犬的进食量,绝育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导致进食量大大增加。Houpt等人(1979年)发现绝育后的比格犬要比绝育前食量增加20 %[12];同时绝育母犬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也减少了[13]。
饲喂次数
本次调查中饲喂次数也是造成犬肥胖的原因,我们把只饲喂一次(肥胖率35.7 %)、饲喂两次(肥胖率46.9 %)和饲喂两次以上(肥胖率49.4 %)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饲喂一次和饲喂两次以上差异显著,饲喂两次和两次以上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解释为饲喂次数大于一次是造成肥胖的因素,这和Robertson [10]在2003年的调查的结果相反,由于Robertson的调查和本研究中都未记录每只犬每日总的采食量,且犬祖先野生生活遗留的习性决定即使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仍会采食尽量多的食物,因此我们推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本研究中每日多餐的犬的每日总采食量要高于每日饲喂一次的犬,因此造成每日能量过剩,久之形成肥胖。
活动限制
活动限制犬如笼养或栓养犬的运动范围、运动量大大缩小,能量过剩更多,肥胖率达到51.3 %,而活动自由犬肥胖率为43.1 %,两者差异显著(P < 0.05)。
每日运动时间
虽然总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及运动类型还有关系,但每日运动时间也客观反映了犬每天的运动量。每日运动时间越久,肥胖率越低。同时我们也对运动时间段之间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运动时间大于1小时和运动小于1小时的差异显著(P < 0.05)。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犬每日运动时间应至少大于1小时,肥胖概率才会下降。本次调查中运动时间大于1小时的犬只占到运动犬的32.6 %,这也是造成本次调查犬总肥胖率高的原因之一。
年龄
在2391份样本中,不肥胖犬的平均年龄为4.36岁,肥胖犬的平均年龄为5.66岁,差异极显著(F=85.345,P < 0.01)。按照每个年龄的肥胖率绘制曲线图,可见肥胖的百分比和年龄的关系大致呈弧线关系,9岁之前逐年升高,9 ~ 11岁时达到高峰,11岁后开始下降,由于13岁以后的样本数较少所以数据可能会出现跳跃变化(如15岁的样本数才5个,肥胖率突然升高只能反映个别现象)。这种弧形关系和Lund等人(2006年)[14]在美国宠物医院调查的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为犬老年后食欲急剧下降,以及慢性疾病(癌症、肾病等)出现概率升高造成体重下降。
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人类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该地区全部人口10 %以上即为老龄化,而犬的老年期一般开始于7岁。本次调查中犬处于老龄(≥ 7岁)的犬占到30.2 %,按人的标准推算北京地区犬早已步入老龄化,而肥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也呈递增趋势。在每个年龄段的差异性分析中,1 ~ 2岁、3 ~ 6岁、7 ~ 9岁以上为三个差距显著的年龄档,肥胖率分别为32.3 %、44.8 %、56.9 %。
本次调查中还将年龄和运动类型、运动持续时间、绝育进行相关性分析,年龄和持续时间相关性不显著,即年龄和运动持续时间关系不大(相关系数=0.025,P= 0.432),不会因为犬的年龄增加而缩短运动时间。年龄和运动类型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0.182,P < 0.01),即年龄越大的犬,犬对外界的兴趣减少,运动能力下降,选择只散步的概率更高。年龄与绝育也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0.072,P < 0.01),即年龄越大,绝育的概率越大,这也是和实际相符的。
品种
不同品种犬的肥胖率和该地区犬的流行状况有关。此次调查的肥胖率较高的品种中,一方面确实和品种有相关性,另一方面也和北京地区养犬的历史有关,如京巴犬的大面积饲养往往在十几年前北京养犬风潮刚开始时,那是人们对饲养犬品种的要求不高,而京巴是北京最容易找到的品种,因此养京巴数量剧增。而在大约十年前,人们开始追求饲养纯种犬,当时比较流行的品种为小巧而且毛色艳丽的博美犬以及活泼毛长的可卡犬。随后的几年里,饲养品种又转向金毛猎犬,以及最近一两年风靡的泰迪犬。可以从这些品种的年龄段比例看出犬的流行年代,如京巴犬比例最高的是≥ 9岁这一档(n=154,53.7 %),平均年龄8.4岁;可卡犬比例最高的是是5 ~ 6岁这一档(n=33,29.7 %),平均年龄5.67岁;金毛猎犬比例最高的是1 ~ 2岁这一档(n=70,66 %),平均年龄2.66岁;泰迪犬更是如此,比例最高的是1 ~ 2岁这一档(n=86,70 %),平均年龄2.37岁,而且小于等于1岁的数量为55,占到44.7 %,可见这一品种在最近一年内的流行程度。而像京巴、博美、可卡这些品种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如前所述,老龄化程度越高,肥胖率越高。
犬主人认知因素
本次调查对犬主人的认知因素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主人是否认为犬肥胖有害健康,以及主人对犬是否肥胖的评价。主人认为犬肥胖有害健康的比例达到83.7 %,但还有16.3 %的主人认为犬肥胖和健康关系不大,或持无所谓的态度。这反映了犬主人对犬肥胖症的认识不足,或者对肥胖症的危害认识不足,有时甚至以胖为健康,这和国内人养育婴儿的认知误区是一致的。我们也对主人对动物体型是否肥胖和观察者判定是否肥胖这两组数据进行非参数两个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主人对犬体型的判定不准确,部分主人对犬的理想体型不清楚,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是研究人员对犬评价为4分(BCS-5)时,犬主人可能认为是理想体型(3分),所以造成无法在肥胖初期及时控制犬的体态,最后出现严重肥胖时想控制体重则较为困难。
所以从这两点上也反映了我们更应该加强肥胖症的宣传,改变犬主人的认识误区,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肥胖症的发生。
未调查的因素
本次调查中还有一些因素未被列入调查范围,如食物的组成和总量、主人的相关信息(如家庭成员、年龄、主人身体状况等)、肥胖和疾病的联系等,这些因素和肥胖也有密切关系[10],以后仍需要进步研究。
4.2 预防和治疗犬肥胖症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也从中获得了预防和治疗犬肥胖症的相关措施。
动物因素
品种是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尤其是如前所述品种:巴哥、可卡、博美、京巴、金毛猎犬、杂种、吉娃娃、拉布拉多等容易发生肥胖,在饲喂这类品种时应该注意肥胖问题,提前做好饮食因素的控制、强化运动等措施,避免肥胖症的发生。
年龄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的平均年龄是5.66岁,9 ~ 11岁时达到高峰,因此当犬成年后就应该开始预防肥胖,尤其5岁以后更应引起警惕。北京地区犬的老龄化已达30.2 %,因此控制肥胖是北京地区兽医和动物主人极其紧迫的问题。
母犬比公犬容易肥胖,绝育后比绝育前更易肥胖,所以尤其是绝育后母犬,一定提前预防肥胖问题,如减少食物能量,改变食物成分等,换成适用于绝育后的犬粮也是方便的选择。绝育公犬因为性意识的运动减少也更应强化运动量,增加和其他犬玩耍机会,增加和人互动的时间等措施。随着人们饲养绝育犬数量的增加,绝育犬肥胖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绝育后控制犬体重的重要性。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是控制肥胖的重要因素,首先应该培养犬主人只饲喂犬粮的意识,不要额外添加食物,不要在犬粮中加入自制食物或餐桌剩饭,正确认识犬每日需要的能量,根据需要量决定饲喂量,控制每天食物的能量,尽量控制饲喂次数,每天只喂一顿的方针是简便而不容易混淆的控制肥胖计划。
针对肥胖犬可以饲喂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68]、高纤维素的食物[30],商业化的低能量食物,如减肥处方粮、糖尿病处方粮等是方便的选择。
饲养管理因素
控制肥胖就不应限制动物的运动范围,应该加强运动量,增加运动时间。尤其是已经肥胖犬,每天运动时间应该在1小时以上,运动内容不要仅仅局限于散步,应该增加与其他狗玩耍的时间,也可以人为增加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扔接玩具等。
加强主人认识
控制犬的肥胖应该首先改变主人的观念,让主人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并且教会主人正确评价犬体况的方法,让主人知道何为犬的理想体态,及时发现犬的肥胖,愿意下决心为犬的减肥做出努力,只有改变犬主人的态度和行为才能真正预防和控制肥胖[69,70]。
参考文献:
[1]高潮. 肥胖症研究的若干进展[J]. 中国医学文摘. 内科学, 2001, 22(2):273~276
[2]Burkholder WJ. Toll PW. Obesity. Small animal clinical nutrition,4th edition[M]. Topeka: Mark Morris Institute,2000:401~430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J].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Geneva, 1997(6):3~5
[4]Krook L. Larsson S. Rooney JR.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and pyometra in the dog[J].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60, 21:120~127
[5]Mason E. Obesity in pet dogs [J]. Vet Rec, 1970, 86:612~616
[6]Edney AT. Smith PM. Study of obesity in dogs visiting veterinary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Vet Rec, 1986, 118:391~396
[7]Lund EM. Armstrong J, Kirk C. Health status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8of dogs and cats examined at private veterinary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Am Vet Med Assoc, 1999, 214:1336~1341
[8]McGreevy PD. Thomson C, Pride C, Fawcett A, Grassi T, Jones B: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dogs examined by Australian veterinary practices and the risk factors involved[J]. Vet Rec , 2005, 156:695~707
[9]Bland IM, Guthrie-Jones A, Taylor RD, Hill J. Dog obesity: owner attitudes and behaviour[J]. Prev Vet Med,2009 ,92(4):333~40
[10]Robertson ID. The association of exercise, diet and other factors ownerperceived obesity in privately owned dogs from metropolitan Perth [J]. WA. Prev Vet Med, 2003, 58:75~83
[11]K.W.SIBLE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overweight dog[J]. British Veterinary Journal, 1984, 140(2):124~131
[12]Houpt KA, Coren B, Hintz HF, et al. Effect of sex and reproductive status on sucrose preference, food intake, and body weight of dogs[J]. J Am Vet Med Assoc, 1979, 174:1083~1085
[13]Jeusette I, Detilleux J, Cuvelier C, et al. Ad libitum feeding following ovariectomy in female Beagle dogs:effect on maintenance enery requirements and on blood metabolites[J]. J Anim Physiol Anim Nutr, 2004, 88:117~121
[14]Elizabeth M. Lund,P. Jane Armstrong,Claudia A. Kirk,Jeffrey S. Klausner.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Adult Dogs from Private US Veterinary Practices[J]. Intern J Appl Res Vet Med, 2006(58):1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