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的新陈代谢是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生化反应过程,其中电解质的平衡是保持机体环境相对稳定、进行正常物质代谢的关键。正常机体主要的电解质分布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中。
钾为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在细胞内酶的活性、糖代谢以及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心肌的应激性和钾的关系较为密切,当钾从细胞中丢失过多时,细胞静息电位降低,并使动作电位时值缩短,从而绝对不应期缩短,故心肌的应激性增强;反之在高钾时则心肌的应激性减低,心肌的自律与传导功能受到限制[1]。血钾过高、过低均可引起心肌代谢障碍,导致心肌无力。血钾浓度变化对心脏各部分均有影响,以心房最为敏感,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系统次之,窦房结最不敏感。
心电图对血钾改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有较大的帮助,但心电图不如血液生化检验更为敏感和确切。一般来说,如无心肌损伤或劳损引起的局部改变,心肌内钾含量变化可准确地反映在心电图上,且与血清钾水平相一致。因此,心电图检查主要反映心肌钾的水平,与血清钾有直接关系,但并非完全平行。
1高钾血症对心电图的影响
血钾浓度增高对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复极3期时间缩短,坡度陡峻;二、静息膜电位升高,这是由于细胞内外钾的浓度差减少所致。
正常心脏细胞外钾浓度低于细胞内钾浓度。然而,血清钾浓度的微小变化,即可改变细胞内外钾浓度梯度。当细胞外钾浓度升高时,首先是复极期心肌细胞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因而复极3期时间缩短,坡度陡峻,整个动作电位时程也缩短,此时心电图表现T波高耸、Q-T间期缩短。当血钾浓度超过5.5 mmol/L时即可出现这种改变,所以T波高耸是血钾增高最早期的心电图表现。
随着血钾浓度的继续增高,心肌细胞静息膜电位(负值)减少,0期阶段上升速度减慢,心室内传导减慢,此时心电图表现除T波高耸外,QRS时限增宽,有时出现左束支阻滞。由于QRS时限显著增宽,Q-T间期也可以相应延长。当血钾浓度超过6.5 mmol/L时即可出现这种改变。
当血钾浓度升高超过7.0 mmol/L时,静息膜电位更高(负值更小),可从-90 mV升至-80 mV甚至-70 mV,膜反应性降低,室内传导速度变慢,此时心房肌的激动传导受到抑制,P波振幅降低,时间延长,由于房室传导减慢,故P-R间期也常延长。血钾浓度超过8 mmol/L时,对心肌的抑制更加明显,心电图表现P-R间期延长,R波降低,QRS波群增宽,S-T段下移近似心肌缺血表现。此时最特异的改变是P波消失,形成窦室传导心律(sinoventricularrhythm,见图1-1)或交界性心律。心房肌对血钾浓度的变化特别敏感,当血钾浓度升高时,在窦房结、结间束与房室结尚未受抑制之前心房肌先受抑制,使之电活动静止(心房静止),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不能激动心房,但仍循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处,从而激动心室,即为窦室传导,实为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传导。高钾血症时S-T段下移可能是由于动作电位平台期缩短,舒张期电位降低所致。有时血钾过高时S-T段抬高类似急性心肌损伤图形,可能是继发于QRS波群增宽之故。
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达10 mmol/L以上时,即出现缓慢、越来越宽大的QRS波群,最后动物死于心脏停搏或室颤。另外,高浓度的血钾使静息膜电位负值减少程度有时极为明显,甚至接近阈电位值,使心肌应激性增加,此时只要有极微弱的刺激即可使心肌应激,出现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心室纤颤等。
综上所述,血清浓度高低与心电图改变在多数情况下呈一定规律:1)血钾超过6.5 mmol/L时心肌伸缩力降低,传导速率显著降低,可出现QRS波群增宽,随后发生心动过缓;2)血钾浓度在6.5~8.0 mmol/L时P波振幅降低、P波时限、QRS时限、P-R间期及Q-T间期延长;3)血钾浓度超过8.0 mmol/L时P波消失,出现缓慢的窦室性心律(心率<40 次/min),即出现窦室传导;4)血钾浓度超过10~11 mmol/L时心脏停搏,发生死亡[2]。
不过,血清钾高低与心电图改变并不是绝对的平行关系,如心电图改变显示高血钾或低血钾变化,但血清钾浓度正常;相反,血清钾浓度已明显增高或降低而心电图可无改变。其主要原因是钾平衡失调时,一般心电图改变主要取决于心肌细胞钾含量,而血清钾测定是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心肌细胞钾含量。其次钠、钙等电解质可改变钾离子对心肌的影响,例如血钠或血钙过低可加重血钾过高引起的心电图改变,而血钠或血钙增高时又可抵消高血钾对心肌影响。此外,其它心电图改变,如心室肥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洋地黄效应等可使高血钾的心电图表现得不典型。
2 低钾血症对心电图的影响
血钾浓度降低时,细胞内、外K+浓度梯度加大,静息膜电位负值增大,但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一般不会超过-90 mV。同时,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使动作电位3期的K+外逸减慢,从而使3期的动作电位阶段平缓、延长,因此整个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心肌细胞在舒张期通过“钠泵”将细胞内过多的Na+泵出,并换回细胞外的K+,以恢复静止状态的细胞内离子的正常分布。正常Na+的泵出和K+的换入数量大致相等,因而动作电位的4期通常为一直线。血清钾浓度过低时,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减低,使动作电位的3期末期及4期初期K+进入细胞的速度减慢,而Na+被泵出的速度仍正常。待细胞内Na+浓度降至一定程度时,Na+不再泵出,而K+仍继续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电位逐渐升高(负值减少)。动作电位在3、4期的变化表现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低平[3](图2-1,图2-2)。
低血钾时,起搏细胞舒张期除极速度增快,且可以使心室肌细胞成为起搏细胞,所以低钾引起心肌细胞自律性增加,可出现各种异位心律,如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但室性的较室上性的多见,甚至可以导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因此危害性较大。
当血钾浓度降低时,心肌兴奋性增高和超长期延长,加以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均易产生异位节律,而形成各种自律性心律失常。传导减慢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利于兴奋折返,而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传导纤维复极缓慢,致使除极常开始于尚未完全复极的纤维,可产生各种传导阻滞。此外低钾血症会引起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乙酰胆碱释放增加,减弱舒张期慢内向离子流,可导致房室结自律细胞自动除极速
度减慢,自律性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血钾浓度降低时可使起搏细胞舒张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速,且可使非起搏细胞心室肌具有起搏功能。所以低血钾可引起自律性增高,出现各种异位心律,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室性较室上性多见。严重时可出现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
低血钾和洋地黄有协同作用,二者常相互加重对心肌的影响,这可能是二者均有引起自律性增强和传导障碍有关。当低血钾又服用洋地黄时心律失常的发生较为多见,而很多洋地黄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可因纠正缺钾而消失。因此,在洋地黄和利尿剂应用的病例中要特别注意监测血钾浓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Stephen P. Dibartola. Fluid, 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Disorders in Small Animal Practice, 2006: 592-593
[2] Mattu A, Brady WJ, Robinson DA. Electrocard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 hyperkalemia. Am J Emerg Med,2002, 18: 721
[3] Richard W Nelson, C Guillermo Couto. Small Animal Internal Medicine. Ed 3. 2003: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