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肝门静脉造影技术
    来源:辈宠网

一、解剖学基础

在正常动物,门静脉起自胃肠壁毛细血管网,收集胃肠脾胰的静脉血,汇合成后肠系膜静脉、前肠系膜静脉、脾静脉经肝门入肝,经肝毛细血管后形成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最后回到右心房。

门脉血液占肝脏总血流量的3/4,其中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肝脏利用、储存和转化,同时还带来的小肠、胰腺产生的毒素等异物被肝脏破坏而清除。
门静脉是一组没有静脉瓣膜的血管,其两端均为末端血管。

二、门体分流

当发生门脉系统血管异常时,正常的门脉血液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血液中毒素未经灭活造成肝功能障碍,即为门体分流(portosystemic shunt)。按照发病部位,门体分流分为肝内分流(intrahepatic shunt)和肝外分流(extrahepatic shunt)两种,其中以肝实质外血管异常导致肝外分流较为常见。

门体分流在犬猫中并不常见,其中75%属于先天性门体分流,但原因尚不清楚。有人推测可能是由于出生后胎儿循环模式持续性存在所致。在胎儿时期,静脉导管直接将脐静脉导入后腔静脉,未经过肝窦。胎儿出生后,脐静脉切断,如果静脉导管未关闭,消化道血液就可能绕过肝窦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形成门体分流。此外,静脉系统发育不全也可能导致该病发生。

发生门体分流时,由于消化道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血液不能进入肝脏,导致肝细胞营养衰竭而表现为肝脏萎缩、肝功能异常。同时,细菌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而这些毒素不能进入肝脏灭活,导致体循环血液中毒素物质增加。这两方面原因都可能改变多种神经递质的生成比例,如氨类物质、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等比率改变,进而改变了神经传导过程,出现脑神经症状,即出现肝脑病。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如超声学、核磁共振技术等影像技术。其中,X线造影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式。此外,餐前/餐后胆汁酸测定,血氨浓度监测有助于确诊疾病。

手术治疗是大多数先天性门体分流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国外兽医主要采用在分流血管处放置Ameroid压缩器治疗肝外单一性门体分流,而对肝内分流治疗主要进行血管不完全结扎术。但是,手术治疗可能导致门脉高压。对于成年动物,可以考虑首先进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对诱发病因进行确定和纠正、减少机体对肠道内细菌毒素吸收、减少肠道菌群和氨类物质相互作用,推荐使用新霉素(10~20mg/kg,口服,一天2~3次)和乳果糖(0.5ml/kg,口服,一天2~3次)联合应用,同时进行饲喂低脂肪、低蛋白食物。

三、门静脉造影技术
   3.1 造影剂选择
   门静脉造影造影剂应符合以下要求:1)无毒性,不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副作用;2)对比度强,显影清楚,含碘量大于300mg/ml;3)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高浓度,低粘度;4)易于吸收和排泄,使用水溶性造影剂;5)理化性质稳定的有机碘制剂。目前,最佳的选择为60%的复方泛影葡胺,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2ml。
   3.2 造影前准备
   造影前必须采用严格的胃肠道清理。禁食8h以上,但是不能发生脱水现象。术前可以给予少量缓泻剂,如乳果糖(2~5ml/kg.BW)。术前进行侧位、腹背位X线摄影,观察胃肠道清是否完全,同时确定最佳摄影条件。
   全身麻醉非常必要,但十分小心。由于患犬肝功能异常,严格禁止使用进肝脏代谢或具有肝毒性药物,如吩噻嗪制剂。此外,尽量不能选择高蛋白结合性药物,如地西泮,可能增加肝脏蛋白负担,加重肝性脑病发展。
   麻醉前使用类吗啡药物和抗胆碱脂能药物,控制流涎等症状。如有心率、血压下降等现象,考虑使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进行控制。麻醉可采用低剂量异丙酚诱导(3~5mg/kg.BW),进行七氟烷或异氟烷吸入麻醉。
   3.3 造影技术
   造影方法包括逆行性和顺行性两种静脉造影方式。目前最常用简单、有效的是顺行性空肠肠系膜静脉造影技术。
   腹中线中段进行2~3cm小切口。通过切口将空肠的一段置于体外,以方便肠系膜静脉进行静脉插管。选择较为粗大的次级静脉分支,使用18~22号静脉留置针或塑料套管针穿刺、放置,并以血管钳或线结固定。
   将动物置于摄影床上,行右侧卧。X线中心对准肝门位置,设置条件(较标准条件增加5~10KvP)。使用加压注射器快速团注5~15ml造影剂。注入一半时,开始快速换片摄影。要求6~10s内,进行至少3张侧卧摄影。
   侧卧摄影完成后,行腹背位保定,其他设定要求同侧位摄影。再次团注同样剂量,继续进行腹背位摄影。
  3.4 正常影像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