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功能衰竭
    来源:辈宠网

急生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肾脏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减退,氮质代谢废物堆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血肌酐和尿素氮呈进行性升高,常伴少尿或无尿的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患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慢性肾功能严重损害,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大量潴留,不能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是一危重综合征。

肾功能衰竭为现代医学诊断。古代中医学根据肾功能衰竭时出现少尿、无尿、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将其归属于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

癃闭 《景岳全书·癃闭》:“小便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心致危殆。”

关格 《诸病源候论》:“关格是大小便俱不通之证,以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关。”

肾风 《素问·奇病论》:“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廋,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一、肾脏的生理功能

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之一。通过尿液的生成和排出,可以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此外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⒈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⒊肾脏对Na+、Cl-代谢的调节;
   ⒋肾脏对K+代谢的调节;
   ⒌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⒍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⒎尿液生成的调节;
   ⒏内分泌功能。

肾脏能分泌和合成一些物质,起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它分泌的肾素、前列腺素,通过影响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而发挥调节血压和水盐代谢的作用。通过产生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参与造血,能刺激骨髓红系统增殖、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它促进1,25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参与调节钙磷代谢,起到了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与功能的作用。

二、中医对肾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肾属脏,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主骨生髓,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肾开窍于二阴(外生殖器和肛门),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 ,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

三、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
   ⒈肾前性急性肾衰
   肾前性因素引起肾脏血液灌注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内压降低,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升高而引起。
   ⒉肾性急生肾衰
   由于肾实质疾患引起,主要因素包括:①肾小管疾患(肾缺血、肾中毒引起急性肾小管损伤);②肾小球疾患:③急性肾间质疾患;④肾血管疾患。
   ⒊肾后性急性肾衰
   由于肾后尿路梗阻,使梗阻上方压力增高,肾实质受压致命肾脏功能急骤下降。

(二)中医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原因的认识
   ⒈六淫疫毒 外感六淫疫毒,邪热炽盛,肺热壅滞,膀胱湿热,入气入血,损伤肾络,气化失司,而见少尿、血尿。
   ⒉饮食不当 误食有毒性食物、药物,致使邪毒入内,湿毒中阻,气机升降失常,内犯于肾,经络气血瘀阻,气化不行,而见少尿或尿闭。
   ⒊意外伤害 失血失液、外科手术等导致阴血亏耗,水无化源而致癃闭。

本病病位在肾,涉及肺、脾、三焦、膀胱。病机主要为肾失气化,水湿浊瘀不能排出体外。初期主要为火热、湿毒、瘀浊之邪壅滞三焦,水道不利,以实热居多;后期以脏腑虚损为主。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多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由于进行性肾单位毁损,从而出现肾脏的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群。主要原因如下:
   年龄;病毒、真菌、细菌感染;寄生虫;肿瘤;
   淀粉样变性病(由于肾脏某些类型蛋白异常沉着引起) ;
   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
   某些药物和毒物的毒性反应;
   先天性或遗传性。

(四)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原因的认识

慢性肾衰是由于多种肾脏疾患转化而来,因其原发病的不同,病因病机也有差异,但肾元虚衰、湿浊内蕴是其根本病机。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物伤肾常常是其诱发及加重因素。

本病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肺、脾、肝等脏腑,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肾元亏虚为主;标实见水气、湿浊、湿热、血瘀、肝风之证。
   ⒈久患肾病 久患肾脏疾患,肾元亏虚,脾运失健,气化功能不足,开阖升降失司。
   ⒉感受外邪 感受外邪,肺卫失和,肺失通调,水道不通,水湿、湿浊蕴结, 更易败脾肾之气,使正愈虚,邪愈实。
   ⒊饮食不当 饮食不当则脾胃运化失健,聚湿成浊,水湿壅盛,或湿蕴化热而成湿热。
   ⒋劳倦过度。劳倦过度可损伤心脾,脾肾虚衰,则不能气化行水、升清降浊,以致水液内停,湿浊中阻,而成肾劳、关格之证。

四、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辨证分型
   急性肾衰辨证时应区分少尿期与多尿期分别辨证施治。少尿期以邪实为主,常见邪热、湿毒、血瘀等病理因素。病机主要为邪热、湿毒内蕴,瘀热阻滞三焦。热邪炽盛,耗气伤津,则可见津亏气脱。
   多尿期则余邪渐清,津气亏耗,或肾气不足,固摄无权,尿多不禁。多尿期、恢复期以虚证为主。
   ⒈少尿期
   ⑴热毒炽盛证。症状为尿量急骤减少,甚至闭塞不通,发热不退,口干欲饮,头痛身痛,烦躁不安,舌质绛红,苔黄干,脉数。
   ⑵火毒瘀滞证。症状为尿液点滴难出,或尿血、尿闭,高热,吐血,衄血,斑疹紫黑或鲜红,舌质张紫暗,苔黄焦或芒刺遍起,脉细数。
   ⑶湿热蕴结证。症状为尿少尿闭,恶心呕吐,口中尿臭,发热口干而不欲饮,头痛烦躁,严重者可神昏抽搐,舌苔黄腻,脉滑数。
   ⑷气脱津伤证。症状为尿少或无尿,汗出黏冷,气微欲绝,或喘咳息促,唇黑甲青,脉细数或沉伏。多见于吐泻失水或失血之后
   ⒉多尿期
   ⑴气阴两虚证。症状为全身疲乏,咽干思饮,尿多清长,舌红少津,脉细。
   ⑵肾阴亏损证。症状为腰酸疲乏,尿多不禁,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脉细

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分型

慢性肾功能衰竭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尽管不同原发病有其各自病机特点、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但肾元虚衰是其根本病机。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一个本虚之证可兼夹多个标实之证,如脾肾气虚常兼湿浊、瘀血证,阴阳两虚可兼水湿、湿浊、肝风等,根据具体情况组合辨证。
   ⒈本虚证
   ⑴脾肾气虚证;
   ⑵脾肾阳虚证;
   ⑶气阴两虚证;
   ⑷肝肾阴虚证;
   ⑸阴阳虚衰证;
   ⒉标实证
   ⑴湿浊证;
   ⑵湿热证;
   ⑶水气证;
   ⑷血瘀证;
   ⑸肝风证;

五、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根据已有的临床经验,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⒈提高抢救成功率。西药在利尿、抗感染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处理,救治休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⒉促进肾功能恢复。
   ⑴实验证明口服、灌肠大黄及其提取物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减少毒素在肠道的吸收,促进毒性产物的排出。
   ⑵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⑶清除自由基。
   ⑷具有钙通道阻滞剂作用。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⒈保护残存肾单位
   ⑴保护肾气;
   ⑵通下泄浊;
   ⑶活血化瘀。
   ⒉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六、肾功能衰竭常用中药

补益药 黄芪 党参 白术 山药 冬虫夏草 淫羊藿 莬丝子 何首乌当归 山茱萸 枸杞子
解表药 麻黄 桂枝

清热药 黄柏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祛风湿药 桑寄生 雷公滕

祛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车前子 石韦

化痰药 昆布 海藻

活血化瘀药 川芎 丹参 水蛭 三七 桃仁 红花 丹皮 赤芍

和胃降逆药 陈皮 半夏 竹茹
通腑泄浊药 大黄

平肝熄风药 全蝎 蜈蚣 白僵蚕 地龙

祛风止痒药 蝉蜕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