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被认为是一种可控、可靠和温和的操作过程。但是每一种麻醉药物都有其潜在的副作用,使得重要的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动物存在个体差异,麻醉的风险也不一。通常情况下,因麻醉意外死亡的犬猫往往发生在苏醒后撤除术后监护的3h内。但绝大多数的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与人为失误、设备故障、通气障碍、循环障碍有关。对于一个认真负责的熟悉麻醉的兽医师来说,大部分的麻醉意外或者并发症是可以避免发生或者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
1.麻醉意外发生的原因
1.1人为失误
首先人为失误是麻醉管理中最需要负责任的。虽然不应该过分强调人为失误,但是一个对麻醉熟练的兽医师能够带来更安全的麻醉过程。如果兽医师对麻醉药物或者麻醉设备不熟悉将导致更多的麻醉意外发生。如果将药物剂量计算错误,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可能导致麻醉药物超量10倍以上的而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或将药物标签贴错或者挥发罐的浓度调节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未及时发现麻醉设备故障或者操作失误,往往容易导致患病动物出现低血氧甚至有生命危险。
1.2 设备故障
传输氧气障碍是绝大多数患病动物最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常见的原因是呼吸功能障碍、麻醉设备的滥用或者故障。空氧气瓶或者氧源为开启、气体管道和呼吸回路未连接都会导致氧气传输失败。这些情况应该立即确认并解决。其次气管插管选择不合适也会导致气道阻塞。如气管插管放置的解剖位置不合理,或气管插管的气囊充盈度不合适,可能导致气管损伤或者吸入性肺炎。再者如果气管插管气囊充盈不充分或者进行正压通气时气囊较瘪往往提示漏气或者气体管道未连接好;进而导致麻醉药泄露甚至可能引起整个医院受到麻醉药污染。如果动物在麻醉过程中易出现麻醉深度过深或者过浅,往往提示挥发罐浓度不准确。因此定期对麻醉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在麻醉监护过程中使用过的电子监测设备或则支持设备也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除了在每日的麻醉工作前进行麻醉设备和监护设备的检测和定期保养外,如何选择合适的气囊和气管插管也很重要(见表-1,2,3)[1,2]。气管插管除了大小合适之外,还需要确保其干净无漏气,气管插管末端的气囊充盈良好。在充盈气管插管末端气囊的最大气体压力犬不应超过25cm水柱,猫不应超过20cm水柱。
1.3 通气障碍
因麻醉药相对或者绝对过量导致的通气不足也是麻醉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虚弱的动物更容易出现通气不足。通气不足可能继发于循环功能衰竭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灌注不足、电解质紊乱、使用肌松药或者胸部创伤。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施行间歇正压通气,同时还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进行正压通气的时,要调控合适的气道压力,以免进一步引发肺功能衰竭或者其它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小型犬以及猫或者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动物气道压力在12-15cm水柱;中型犬和大型犬气道压力在20cm水柱;超大型犬气道压力在25cm水柱,同时调整呼吸频率在10-12次/min。
在麻醉深度过浅使得对手术刺激反应过大,容易引起过度通气。遇到这种情况下首先应排除是否存在因二氧化碳重吸收装置失效、呼吸回路连接不当或者气流量过低导致二氧化碳蓄积。吗啡类药物或者不熟练的外科操作者可能引起呼吸急促而降低有效通气。此外,过热也会导致呼吸急促,但通常很少见。施行麻醉前检查麻醉通路以及麻醉相关设备非常重要。建议二氧化碳重吸收装置如果指示剂提示二氧化碳重吸收剂已经消耗一半,应及时更换。在麻醉过程中进行终末二氧化碳(ETCO2)含量有助于监测二氧化碳蓄积情况。正常情况下,ETCO2应维持在35-50mm Hg[2]。ETCO2超过50mm Hg提示通气不足、气管插管过小、恶性高热、存在CO2复吸等,需要及时的增加通气频率;当低于35mm Hg,提示通气过量、体温过低、心输出量低、肺栓塞、气管插管与麻醉设备未连接、心脏停跳等,需要降低通气量。
1.4 循环障碍
1.4.1 低血压
麻醉过程中因麻醉药物过量、心输出量降低、术中缺血或者围手术期体液缺乏补充都容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低血压。一旦发生低血压,组织的血流灌注不足,尤其对重要的脏器如心脏、大脑、肾脏、肺脏和肝脏,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临床上鉴别并评估低血容量或者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低血压,通常是基于患病动物的病史和临床检查,尤其是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的测量。许多的麻醉药如挥发性麻醉药、镇静类药物都会有舒张血管的作用,或者抑制心脏的作用,尤其在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因此合理用药,以及控制合适的麻醉深度尤为重要。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很难避免体液丢失,一般情况下,围手术期间输注晶体液体并以10ml/kg/h速度输注,以补充手术期间动物丢失体液量。输注的液体一般以2.5%葡萄糖/0.45%NaCl或者0.9%NaCl较为理想。麻醉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压,要根据原因进行及时纠正。麻醉药物过量或者麻醉深度过深,应及时降低麻醉深度,并进行体液补给,必要时要加快液体输注速度;合理使用麻醉前给予镇痛或者镇静类药物以降低术中挥发性麻醉药物的浓度;必要时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者麻黄碱。
1.4.2心动过缓
一般情况下,当犬的心率小于60次/min时,猫的心率小于110次/min时,即认为该犬或猫出现心动过缓[3]。心动过缓通常与手术操作或者麻醉药物引起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效应增强有关。气管内插管困难、腹部深部手术操作、眼球内手术或者颈部和胸部的外科手术操作都可能引起迷走神经介导的心动过缓。而麻醉深度过深、缺氧、体温过低或者低血钾则容易引起非迷走神经介导的心动过缓。一旦发生心动过缓,可能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心律不齐,严重的心律不齐可导致心脏停跳。
犬猫可以使用阿托品(0 . 0 2 ~ 0 . 0 4 m g / k g I V)、格隆溴铵(0.005~0-01 mg/kg IV)进行治疗,如果以上的处理未见效果,那么应该考虑异丙肾上腺素0.5 mcg/kg或者肾上腺素0.02 mg/kg 静推或者考虑低剂量进行心内注射直到起效。
1.4.3心动过速
当犬的心率超过180次/min,猫的心率超过200次/min,通常伴随着心脏效率降低,心脏工作负荷增加[4,5]。害怕、疼痛、麻醉深度过浅、麻醉前过于兴奋、低血压或者高碳酸血症都能诱发心动过速。伴随心动过速出现的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并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和心肌工作负荷增加。而其他原因引起的缺氧导致的心动过速,可能引发致命的心律不齐和低血容量性休克。
处理心动过速的方法,根据上述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浅麻醉状态则加考虑加深麻醉深度,如果药物源性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没有办法处理;高碳酸血症引起的心动过速考虑治疗呼吸性酸中毒;补充体液可以治疗低血压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对于严重过的窦性心动过速可以考虑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普萘洛尔(0.02~0.06mg/kg)或者艾司洛尔(0.25~0.5mg/kg)缓慢滴注。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是一个紧急情况,应立即静脉推注2%的利多卡因,分别推注以0.5、1或者2ml的小、中和大剂量进行治疗。此种情况下虽然没有对利多卡因的剂量进行准确计算,但是这个原则却能缓解生命威胁。
1.4.4 室性期外收缩
室性期外收缩发生常见原因是酸血症、低血氧或者高碳酸血症;此外疼痛,创伤引起的心肌挫伤(通常在交通意外的24h达到高峰)、犬胃扩张/扭转综合症(通常在术后发生)、交感神经机能失调、药物诱导(硫苯妥钠、氟烷)。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将导致心室颤动。
对于室性期外收缩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呼吸性酸中毒应及时进行通气;对代谢性酸中毒根据情况给予适量的NaHCO3;使用异氟醚或者七氟醚替代氟烷;一旦发生缺氧则需要增加氧气流量;增加通气量;减少死腔;纠正弥散障碍等。除了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外,同时考虑使用利多卡因:1-2mg/kg,iv,最大量可达8 mg/kg(4 mg/kg猫),如果没有效果,则使用普鲁卡因酰胺:5-10mg/kg 缓慢滴注或者β-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0.02~0.06 mg/kg)或者艾司洛尔(0.25~0.5 mg/kg)缓慢滴注。
2.心肺骤停以及心肺复苏
2.1 心肺骤停的基本概念
心肺骤停通常是最为紧急的一种情况。在麻醉、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苏醒过程,动物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一旦出现心脏骤停那么意味着死亡的来临或者临床死亡的开始,因此从麻醉到动物苏醒的过程中对动物进行密切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此做出快速有效的判断和处理以挽救动物的生命。在密切的监护过程中一旦动物出现呼吸抑制或者血液动力学的异常,就应该引起注意。此外对幼年动物和老年动物应该格外的留心,如果出于虚弱或者疾病状态下往往更容易发生心肺骤停的问题。对于明确存在心肺骤停高风险的患病动物,临床兽医应该预先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