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用药 >
国内濒危药用动物养殖取得长足进展
浏览(99)

  动物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濒危药用动物养殖产业已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为逐步解决中药濒危原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工养殖技术取得突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教授高学敏指出,动物入药是中医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不断发现、探索、验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物药与植物药、矿物药、菌物药相比,活性成分作用强,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含麝香、豹骨、羚羊角、穿山甲、熊胆、稀有蛇类等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成分的中成药品种大约有六七百种,生产厂家近千家。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很多珍稀濒危动物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到一些成药的生产。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指出,随着更大范围内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全球动物物种濒危状况也日益严重,很多贵细动植物药材被列入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部分物种如老虎、犀牛已禁止贸易,麝香、羚羊角、穿山甲、黑熊、蛇类等物种保护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由于野外资源减少、枯竭,使得一些传统经典、特效的国宝级中成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丧失。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教授说,中药动物药近些年大幅度萎缩,只留下麝香、牛黄、熊胆等药性十分确定的几种。一些以虎骨为原料的中成药优秀品种现在已无法延续。

  为了保护和恢复濒危野生动物资源,解决药源问题,我国对濒危药用动物开展了人工养殖繁育、人工合成、替代品研究等多途径保护。早在国际动物保护公约制定之前的上世纪60年代,我国对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的研究就已着手开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教授说:“中国的珍稀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已有300多年历史,尤其在解放后,国家对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工作非常重视,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突破,通过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等技术实现了生态养殖,梅花鹿和熊的养殖已经产业化,麝的养殖已见成效,穿山甲养殖初见曙光,正逐步解决中药濒危原料瓶颈问题。几十年过去了,我国的野外资源也逐步得以保护和恢复。”

  现如今,在中药生产中已采用水牛角代替犀角,人工麝香、人工牛黄在临床上已经逐渐代替了天然资源。同时,在濒危药用动物养殖已实现了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科学养殖、生态养殖、绿色养殖”已经成为行业准则,为中药生产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提供了保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专家组组长、中国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会长周荣汉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朝鲜引进的活熊取胆汁技术,因为用的是硅胶导管引流,所以黑熊在被取胆汁时易受感染。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四川省都江堰一家熊场我注意到已经使用白金引流管,熊不再被感染。2009年我在一家企业参观时看到,那里的熊可以在户外自由走动,喂食及取胆汁时播放着音乐。熊身上没有导管,引流胆汁的瘘口是由黑熊自身软组织手术形成的一个微小通道,会自动封闭,非常科学。黑熊也很健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说,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取缔了不规范的熊场,养熊场已从当年的400多家减少到68家。随着20多年来不断的技术改善和创新,目前我国养熊企业采用的养殖和取胆汁技术都很规范,养熊场条件都能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第三代的医学造瘘无管引流技术已经做到非常成熟并全面推广,每次采集胆汁不到10秒钟,并严格做到了卫生、无痛,“就像人类义务献血一样”。

  对自然分泌的熊胆汁进行引流,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利用。而且多年的科学实验证明,取胆熊与非取胆熊的健康指标基本一样,养熊取胆对黑熊健康、生活状态、熊的繁殖没有任何影响。引流熊是健康的,胆汁是稳定的,质量是可靠的。我国养熊业采用圈养、散养相结合,实现了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在国际上创造了家养药用动物的独特模式,既符合国际公约,也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

  一头黑熊一年的引流胆汁总量相当于猎杀220头黑熊所获得的总胆汁量。高学敏教授认为,养熊业是药用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范例,既很好地保护了黑熊物种,又很好地解决了熊胆的药源,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链,使含熊胆的123种中成药得以保护延续。这一做法值得称赞和普及,对众多动物药产业化都有借鉴作用。

  既要保护也要利用

  从事动物药资源及规范化养殖的中国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李宜平指出,我国一直在努力尝试人工养殖珍稀动物,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关键举措。高学敏表示:“人工养殖珍稀药用动物是确保我国中医药产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也是保护野生珍稀动物物种延续的最有力措施。”

  对于社会上关于化学合成品可以替代天然动物药的说法,龙致贤、高学敏等专家明确表示:“人工合成绝对不能代替天然的。”周超凡说:“熊胆含有五大类成分,胆酸类是其中之一,即熊去氧胆酸。从药效学来看,熊去氧胆酸代替不了熊胆。”

  专家认为,人工合成是一个方向,但做到等效、等份、安全,人工合成要做到和天然一样非常困难。尽管人工麝香的功效已达到与天然麝香近似,但与天然的相比仍存在不足。包括人工麝香、人工牛黄,无论成分上、疗效上、应用价值等方面,与天然的都有很大差异,目前不可完全替代。

  如今,对待珍稀药用动物资源的科学态度已成共识,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更好地保护。

  多年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认为,人类在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能走两个极端:第一是极端保护主义,要坚决避免;第二是无限制消耗自然资源,要坚决反对。龙致贤强调,人与动物是一个平衡,保护濒危物种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要与环境协调、与人协调,不应该只谈保护,也要谈利用。利用是合理地利用,不是滥杀。

  高学敏建议,应当从国家战略资源角度出发,保护中医药文化及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产业化发展。在实现传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需要通过规范产业化发展的形式,确保珍稀药用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

热门 猪病用药/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