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白唇鹿
书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业卷上    来源:辈宠网

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 (Cervidae)、鹿属 (Cervus) 动物。别名岩鹿、黄臀鹿、白鼻鹿、特洛路得鹿。学名:C.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染色体数2n=66。是中国特有珍贵高原型鹿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在青海高原东部一带海拔3 000米到5 000米的高山荒漠、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山灌丛生境。分布域在北纬29°~40°,东经92°~102°的范围内,跨越甘肃中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西藏东北部和云南北部。白唇鹿鼻端两侧、下唇及下颌为白色, 故名。

生物学特性 体型较大, 公鹿体高120~130厘米,体重180~230千克,母鹿体高110~12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尾长10~12厘米。头略呈等腰三角形,额部宽平,耳长而尖,可达头长之半,眶下腺明显。鼻前、吻的裸区较小,颈较长,蹄宽大,行走时足关节与驯鹿、麋鹿相似,发出咔喳咔喳的响声,是生活上相互沟通的信号。被毛粗硬长而厚密。髓质发达,适应高寒气候。被毛暗褐色,夏季近于黄褐色,腹毛色较浅,臀斑淡棕色,无背线和白斑。公鹿有角,眉枝分生部位略高,短而上曲,无冰枝,是与马鹿的主要区别。角干下圆上扁略向后外弯曲,成角有5~6个杈,分杈处呈扁平状,第二枝与眉枝间距离大,亦别于马鹿。成年公鹿每年3~4月份脱落骨质角, 4~5月份开始生长出新茸,9月茸皮脱落成角(幼龄鹿要晚1~2个月)。仔鹿生后第二年春生长锥形茸角,第三年起分枝。鹿茸下1/4处茸毛长呈深灰褐色,上部茸毛渐短,呈灰白色。栖息于3 500~5 000米的高山荒漠、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山灌木丛带中, 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一种耐寒鹿类。活动、栖息高度随季节而变化。性情温顺,适应性强。善攀登,耐粗饲,易驯养。低头走路是其特点。主食禾本科和莎草科及豆科植物, 也采食树的嫩芽和枝叶。为寻找食物能做长距离的迁移。喜于水源附近活动,营群居,最大群达200头左右,通常在100头以下,平均为35头。分为母鹿群(含仔鹿和1岁公鹿)、公鹿群和发情期的公、母鹿混合群。公鹿3岁、母鹿1. 5岁性成熟。配种期9~11月份。妊娠期为220~230天,每胎1仔,初生仔鹿有白色斑点,两个月后消失。初生重8~10千克 (彩图15)。

利用 白唇鹿除是世界性珍稀观赏动物外, 其鹿茸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青海省祁连、大通、治多等地已大量驯养。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