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虫寄生于鸡的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个月以内的雏鸡, 15~50日龄时更为严重。除造成死亡外, 病愈鸡长期不能康复。
病原 公认的有9种, 其中哈氏艾美耳球虫的独立性尚有争议。均寄生于肠上皮细胞内。分类上属真球虫目、艾美耳科、艾美耳属(Eimeria)。卵囊呈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囊壁两层, 随鸡粪排出时, 内含一富含颗粒的合子, 无卵膜孔。①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Railliet et Lucet,1891)], 卵圆形,22.62×18.05微米,寄生于盲肠;②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 Tyzzer,1929),卵圆形, 18.8×14.5微米, 寄生于小肠前段; ③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 Levine,1942),卵圆形, 26.8×21.7微米, 寄生于小肠后段、直肠和盲肠近端部; ④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 Levine,1938),宽卵圆形,17.68×15.78微米, 寄生于小肠前段; ⑤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 Tyzzer,1929),卵圆形,30.76×23.9微米,寄生于小肠中段;⑥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 Tyzzer,1929),近似圆形, 15.34×14.3微米, 寄生于小肠前段: ⑦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 Edgar et Siebold,1964),宽卵圆形, 15.6×13.4微米,寄生于小肠前段;⑧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 Johnson, 1930), 长卵圆形, 20.1×16.9微米, 寄生于小肠中段; ⑨早熟艾美耳球虫 (E. praecox Johnson, 1930), 21.75 ×17.33微米, 寄生于小肠前段。发育史大同小异(见球虫病)。以柔嫩艾美耳球虫为例加以说明。卵囊随鸡粪便排到外界, 在适宜条件下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化卵囊,对鸡具有感染力。被鸡摄食后,卵囊壁在肌胃内破裂,释出的孢子囊进入小肠, 在胆汁和胰酶的作用下, 子孢子从孢子囊内逸出, 由白细胞转运或直接到达适宜部位后进入上皮细胞; 此后子孢子变为圆形滋养体,经过一个无性的裂殖生殖过程, 形成第一代裂殖体。每个第一代裂殖体大约含900个裂殖子,其长度为2~4微米, 受感染后第2.5~3天, 第一代裂殖子进入一个新的宿主细胞, 重复前述的发育过程, 形成第二代裂殖体。每一个第二代裂殖体, 大约含200~250个第二代裂殖子, 比第一代大, 长度约16微米, 它们的出现大约在感染后第5天。第二代裂殖子中的一部分进入肠上皮细胞形成第三代裂殖体, 各含4~30个第三代裂殖子, 长度约7微米, 第二代裂殖子的大部分进入配子生殖。这时大多数第二代裂殖子转变为大配子,相当于雌性配子, 它们的体积增大, 但核不分裂。另一些第二代裂殖子转变为小配子体, 相当于雄性配子体, 每个小配子体最终形成大量的细小而具有两根鞭毛的小配子, 相当于精子。游离的小配子与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 相当于受精过程。这时大配子胞浆的两种成囊颗粒向外移动,分别形成两层囊壁后即为卵囊。卵囊从破裂的宿主细胞内释出进入肠腔, 随鸡粪便排到外界。从鸡摄食孢子化卵囊到从粪便中排出最初一批卵囊需时7天。
流行病学 ①球虫卵囊随粪便污染饲料、饮水、鸡舍、地面与墙壁、各种用具, 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卵囊通常可通过饲养人员和用具的污染从一个鸡群传到另一鸡群; 苍蝇、甲虫、蟑螂以及啮齿类动物的爬行均可传播卵囊。玩赏动物和野禽也是传播的媒介。②卵囊对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很强,在荫蔽潮湿的土壤中可存活数月。阳光照射对卵囊有抑制与杀死作用。孵化箱中持续40℃的温度可于数日内杀死卵囊。卵囊对各种消毒药剂的抵抗力很强, 清洗用具必须先清除其表面的粪便, 再用水洗净, 然后再施用消毒剂, 才能收到满意效果。③卵囊发育必需有适宜的温度、湿度,户外鸡球虫病多爆发于春夏季,密闭式饲养四季均可发病。④3~8周龄雏鸡群常爆发球虫病, 发病的最早日龄为12日龄, 最晚为82日龄。1日龄虽易感, 但由于有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 故 11日龄前很少发病。年龄较大者常由于少量卵囊的重复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从未感染过球虫的鸡, 任何年龄对各种球虫均易感。
症状 病的轻重与球虫的种类和感染卵囊数量直接有关, 此外还与鸡的品种、年龄和营养状态等密切相关。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性最强,引起盲肠球虫病。病初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厌食; 继之由于盲肠受严重损害, 发生下痢, 便血; 病鸡战栗, 拥簇成堆, 食欲废绝; 重患者的鸡冠和肉垂等处苍白, 严重贫血, 死亡率为10~80%。毒害艾美耳球虫致病性也很强, 引起小肠球虫病。患鸡精神不振, 翅下垂, 不食,弓腰,下痢便血。由于球虫自身生活的特性, 能耐过8天以上病程的鸡, 多数可以自愈, 但其健康状态, 长期不能恢复。致病性不强的种, 引起的症状较轻。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布氏艾美耳球虫属高发病率, 低死亡率, 中等程度致病力的种。
病理剖检 ①盲肠球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盲肠, 大面积发炎, 深层大面积充血, 肠壁增厚, 可比正常肿大三倍, 透过浆膜面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出血斑。肠腔中充满血液和溃烂剥脱的粘膜。后期见肠内容物硬固、形成一个含凝固血液、粘膜碎片和卵囊的肠芯; 肠芯剥落后, 见肠壁菲薄。②小肠球虫病: 堆型艾美耳球虫在十二指肠部位引起散在的条纹状的灰白色病灶, 横向排列成梯形, 是一个特异性的病变特征。从浆膜面和粘膜面还可以见到一些孤立的病灶,其中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后期几乎全部为卵囊。严重感染时病灶融合成片。毒害艾美耳球虫引起小肠中段高度肿大, 膨隆, 可比正常的大两倍以上。肠壁显著地充血, 有出血和坏死灶, 肠壁增厚, 浆膜面上见有黄白色斑块, 内含裂殖体。肠内容物中含有多量血液、血凝块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组织等。布氏艾美尔球虫寄生于小肠后段、直肠和盲肠近端部, 严重病例出现凝固性坏死, 粘膜面为干酪样物所覆盖, 中等度感染时粘膜上有出血性条纹, 腔中有浓稠的出血性粘液样渗出物。
诊断 根据症状, 流行病学, 病理变化和检查病原体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急性病禽应检查肠道的病理变化, 同时自病灶部刮取病料, 检查是否有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阶段的虫体。对慢性病禽或进入康复阶段的病禽, 可取粪便检查, 见有大量卵囊即可确诊。
预防 ①药物预防: 常用药物有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喹噁唑、磺胺甲基异噁唑等)、硫胺颉颃剂(如氨丙啉等)、硝基酰胺类(如球痢灵; 二苯脲类, 如尼卡巴嗪)、吡啶类(如克球多)、胍类(如氯苯胍)、抗生素类(化学结构属聚醚离子载体类)的有莫能霉素、盐霉素等。磺胺药的缺点是不能长期连续服用。定期更换药物或多种不同药物交替使用; 或两种不同性质的药物联合使用, 以延缓或消除抗药虫株的产生。②消毒卫生措施: 经常清除禽舍的粪便; 保持饲槽、饮水器的清洁, 不使受粪垢污染。全进全出的鸡场, 更换鸡群时, 应彻底清除垫料, 消毒后进鸡。清除一切积水和湿漉地面。③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