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马腧穴
书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兽医卷    来源:辈宠网

对马属动物行针施灸治病的刺激点。现存的古籍中,较系统的马穴位文献资料首见于唐代的《司牧安骥集》,其后是明代的《元亨疗马集》。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现在马体全身各类穴位共计有213个(图1~4),按中兽医通常的体躯分部列穴。

图1 马背侧穴位

1.风门;2.大椎;3.鬐甲; 4.厥阴俞;5.肺之俞;6.膈俞;7.胃俞;8.肝俞;9.脾俞;10.大肠俞; 11.小肠俞;12.膀胱俞;13.腰中;14. 阳关;15.肾棚;16. 肾俞;17.肾角;18. 巴山;19.环中;20. 环后;21.路股;22.邪气; 23.尾根;24. 会阳; 25.八窌;26. 百会;27.腰后;28. 命门;29.腰前;30. 关元俞;31. 气海俞;32.三焦俞;33.肝之俞;34. 胆俞; 35. 肺俞;36.督俞;37.三川;38. 天门

马头部穴位 共有穴名65个(正中一穴的5个,其余为左右侧对称取穴)。其中大风门、上关、下关、大眼角、睛明、睛俞、三江、姜牙、分水、承浆、开关、玉堂、通关、耳尖、天门等穴,临证较为常用。三江、大脉、眼脉、太阳、血堂、鼻俞、通关、玉堂等穴为血针;姜牙、松骨、鼻管、槽结等穴为巧治施术部位。耳根、眶孔、面麻、听宫、岩池、颌溪和下翳风等穴是针刺麻醉常用的穴位。此外,神门、小肠、大肠、三焦、胸、腹、肾、交感、大孔、肺、皮质下、治结等穴是近代发展的耳针疗法和耳针麻醉所筛选的新穴。

图2 马头部正面穴位

1.大风门;2.通天;3.垂睛;4.龙会;5.通堂;6.抽筋;7.鼻前;8.分水;9.外唇阴

图3 马后侧面穴位

1.耳尖;2.耳根;3.尾本;4.后海;5.莲花;6.交当;7. 肾堂; 8.督穴; 9.隐静脉; 10. 鹿节; 11. 后臼;12. 前臼; 13. 前蹄门;14. 后蹄门

马躯干部穴位 共有穴名75个(正中一穴的19个,断血一穴三针,左右侧对称取穴的56个,总共133个针灸刺激点)。其中除鹘脉、带脉、尾本和尾尖为血针外,其余各穴多采用毫针或火针。风门、伏兔、九委、鹘脉、大椎、鬐甲、肺之俞、肝之俞、脾俞、关元俞、百会、肾俞、肾角、肾棚、八窖、带脉、穿黄、尾根、尾本、尾尖和后海等穴临证较为常用;百会、断血、鬐甲、中委、肋间一穴、肋间二穴、尾根、尾干等穴常为马针刺麻醉手术所选用。

马前肢穴位共有穴名34个(均为左右肢对称取穴)。其中膊尖、膊栏、肺门、肺攀、肩井、抢风、胸堂、肘俞、前缠腕、前蹄头等穴临证上较为常用。抢风、三阳络、夜眼等穴是针刺麻醉常采用的穴位。

图4 马前肢蹄部穴位

1.明堂; 2.前臼; 3.前蹄门;4.前蹄头;5.前垂泉;6.前缠腕

马后肢穴位共有穴名41个(均为左右肢对称取穴)。其中巴山、路股、环中、大胯、小胯、邪气、汗沟、仰瓦、牵肾、掠草、肾堂、阳陵、后三里、后缠腕、后蹄头等穴临证较为常用;肾堂、曲池、鹿节、后缠腕、后蹄门、后蹄头为血针。后三里、环中、路股、巴山等穴被筛选为针刺麻醉的有效穴位。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