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焦虫病也叫牛梨形虫病、牛血孢子虫病,是一类经硬蜱传播,由梨形虫纲巴贝斯科或泰勒科原虫引起的血液原虫病的总称。本病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和流行,我国各地也常有发生,使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一、牛巴贝斯虫病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多种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临诊主要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病原学】 在我国引起牛的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3种,即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
1.双芽巴贝斯虫 (Babesia bigemina) 国外称双芽巴贝斯虫病为“红尿热” (red water)、“得克萨斯热” (因最早出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而得名) (Texas fever)、“塔城热”、“蜱热”(Tick fever),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分布较广。是一种大型虫体,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呈环形、椭圆形、变形虫样和梨子形等。典型的形状是双梨子形,尖端以锐角相连,每个虫体有两团染色质块,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很少有3个以上的。红细胞染虫率为2%~15%。虫体经姬氏法染色后,胞浆呈淡蓝色,染色质呈紫红色。虫体形态随病情的发展而有变化,开始出现时以单个虫体为主,随后双梨子形虫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文献记载有5种牛蜱、3种扇头蜱、1种血蜱可以传播双芽巴贝斯虫。我国已查明微小牛蜱为双芽巴贝斯虫的传播者,由次代若虫和成虫阶段传播,幼虫阶段无传播能力。微小牛蜱是一宿主蜱,主要寄生于牛体,它以经卵传递方式传播双芽巴贝斯虫,虫体在蜱体内可保持传递3个世代之久。微小牛蜱每年可繁殖2~3代,每代所需时间约2个月。
2.牛巴贝斯虫(B.bovis) 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偶见于人。分布于湖南、安徽、贵州、陕西、河南、河北等地。是一种小型虫体,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双梨子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成钝角,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央。每个虫体内有一团染色质块。每个红细胞内有1~3个虫体。红细胞染虫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文献记载有2种硬蜱、2种牛蜱和1种扇头蜱可以传播牛巴贝斯虫。我国已证实微小牛蜱为牛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幼虫传播,次代若虫和成虫阶段无传播能力。
3.卵形巴贝斯虫(B.ovata) 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日本及我国黄牛的红细胞内(1986年在河南卢氏县犊牛体内分离到),淋巴细胞内也有寄生。为一种大型虫体,虫体呈圆形、卵圆形、单梨子形、双梨子形、出芽形、棒状、杆菌形及退化形,每个虫体含1~2团染色质,核外逸现象较常见,中央往往形成空泡。卵形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以经卵传播方式,由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传播。雄虫也可传播病原。
巴贝斯虫在中间宿主牛的红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以出芽方式形成2个或4个虫体,当带虫红细胞破裂时,虫体释出,然后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内重复以上过程。
蜱为巴贝斯虫的终末宿主。当蜱食入带虫血后,先进行裂体生殖,随后在蜱肠道进行有性生殖。裂体生殖产生长棒状虫样体可移行到蜱卵巢进一步复分裂,同时虫样体还可侵入卵传给下一代,在幼蜱组织中继续繁殖,当幼蜱吸血时虫样体迅速进入唾液腺在几天内形成感染性子孢子而感染牛。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均可经卵传递。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黄牛、奶牛、牦牛、犏牛和水牛都能感染、发病。此外,牛巴贝斯虫(B.bovis)偶尔可感染人,特别是当人处于摘脾、脾功能缺陷,或其他代谢、内分泌失调等不利条件下,都可增强对巴贝斯虫的易感性。
2.传染源 患牛和带虫牛是主要传染源。病牛病愈后3个月或更长时期(可能在病后10~20年)血中仍可带虫。耐过牛或治愈牛均产生带虫免疫。带虫牛可因饲养管理不当,使役过度或发生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力或抗病力下降而引起本病复发。
3.传播途径 牛是本虫的中间宿主,而蜱是终末宿主。本病是经吸血昆虫——蜱进行传播。4.流行形式及因素 一般以2岁以内的牛感染率高,但症状不明显,致死率低,易耐过;成年牛感染率低,但症状显著,发病严重,致死率高。本病一年内可暴发数次,一般多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传播本病的蜱是在野外发育繁殖的,因此,本病多在放牧时感染。
【临诊症状】 牛的巴贝斯虫病潜伏期12~25天。病牛首先表现发热(40~42℃),呈稽留热型。脉搏及呼吸加快,精神沉郁,喜卧地,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迟缓或停止,便秘或腹泻,有的病牛排黑褐色、恶臭带有黏液的粪便。患牛迅速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黄染。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变为棕红乃至黑色。血液稀薄,红细胞数降为1×1012~2×1012个/L(100万~200万/mm3),血红蛋白量减少到25%,红细胞大小不均,着色淡,有时可见幼稚型红细胞。孕牛常发生流产。重症时如不治疗,可在2~6天内死亡。慢性病例,体温持续数周波动于40℃上下,渐进性贫血消瘦,需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康复。幼年病牛,仅几天中度发热,心跳略快,食欲减退,略现虚弱,黏膜苍白或微黄,热退后迅速康复。
【病理变化】 病死牛尸体消瘦,尸僵明显; 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全; 可视黏膜贫血,黄疸; 皮下组织充血,黄染,水肿。肝脏肿大,质脆,呈黄棕色,被膜上有时有少量小出血点; 胆囊扩张,胆汁浓稠,色暗。脾脏肿大2~3倍,脾髓软化,呈暗红色或黄红色,在剖面上见小梁突出呈颗粒状,被膜上散布少数出血点。肾盂和膀胱内均藏红色尿液,肾脏和膀胱散布出血点。真胃和小肠黏膜水肿,散布出血斑和糜烂。尤以幽门部为显著。部分病死牛的浆膜和肌间结缔组织水肿、黄染。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诊表现往往可以做出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检查红细胞中的虫体。有时需反复多次或改用集虫法进行检查,才能发现虫体。在没有实验室检查条件时,可采取诊断性治疗,如注射黄色素或贝尼尔等有效药物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则可认为是巴贝斯虫病。此外,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也可应用。
【防控措施】 因本病是蜱传播的,所以在预防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牛体灭蜱 春季第一批牛蜱幼蜱侵害牛体时,用1%~2%敌百虫溶液喷洒牛体。夏、秋季对牛体喷洒或药浴,在蜱活动频繁季节,每周处理一次。
2.避蜱放牧 牛群应避免到蜱大量孳生和繁殖的牧场去放牧,以免受到蜱叮咬。必要时改为舍饲。
3.药物预防 对在疫区放牧的牛群,在发病季节到来前,每隔15天用贝尼尔注射一次,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 mg。如用咪唑苯脲预防效果更佳。
4.严格引种 严格从有蜱有虫地区输入牛群。牛群要运输到无蜱无虫地区时必须将牛体上的蜱彻底杀灭。牛群要运输到有蜱有虫地区时,最好选1岁以内的牛犊; 如在发病季节或到了发病季节,应于到达后数日至十余日,应用药物预防。
目前,国外一些地区已广泛应用抗巴贝斯虫弱毒虫苗和分泌抗原虫苗进行预防。
在治疗方面,对于牛的巴贝斯虫病采取特效药物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常用治疗药物有下列几种:
(1)锥黄素 (黄色素)按每千克体重3~4 mg,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见减轻时,间隔24 h再注射一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
(2) 贝尼尔 (血虫净、三氮脒)按每千克体重3.5~3.8 mg,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黄牛偶见腹痛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水牛对该药较敏感,一般用药一次较为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
(3) 阿卡普林(硫酸喹啉脲、焦虫素)按每千克体重0.6~1 mg,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卧不安、肌颤、流涎、出汗及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妊娠牛可流产。一般于1~6h后自行消失,皮下注射阿托品 (每千克体重10mg) 可迅速缓解。
(4) 咪唑苯脲 (苯脲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3 mg,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效果很好。该药安全性较好,增大剂量至8 mg,仅出现一过性的呼吸困难,流涎,肌肉颤抖,腹痛和排出稀便等副反应,约经30min后消失。该药在体内不进行降解并排泄缓慢,导致长期残留在动物体内。由于这种特性,使该药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同时也导致了组织内长期药物残留。因此,牛用药后28天内不可屠宰供食用。
二、牛泰勒虫病
牛泰勒虫病又名泰勒原虫病、泰氏原虫病,是指由泰勒科泰勒属的数种泰勒虫寄生于牛体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临诊特征为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及体表淋巴结肿胀。文献记载寄生于牛的泰勒虫共有5种,我国共发现2种: 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
【病原学】
1.环形泰勒虫 (Theileria annulata) 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呈多形性,有环形、椭圆形(圆形类)、逗点形、杆形 (杆形类) 及十字形。尽管其形态多样,但圆形类虫体始终多于杆形类虫体。杆圆之比,重症为1:2.1~1:10.4,轻症为1:4.0~1:16.8。一个红细胞中寄生的虫体数由1~12个不等,常见为2~3个,各种形态可同时出现于一个红细胞内。红细胞感染率一般为10%~20%,重症者可达95%。
环形泰勒虫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时,进行裂体增殖,形成多核虫体,称为裂殖体,也叫石榴体或柯赫氏蓝体 (Koch’s blue bodies)。裂殖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位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内或散在于细胞外,姬姆萨染色胞浆呈淡蓝色,核内含许多红紫色颗粒。裂殖体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裂殖体(无性繁殖体),能产生大裂殖子; 另一种为小裂殖体 (有性生殖体),能产生小裂殖子。
2.瑟氏泰勒虫 (T.sergenti) 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形态亦呈环形、椭圆形、逗点形和杆形等,它与环形泰勒虫的主要区别点为杆形类虫体始终多于圆形类虫体,杆圆之比为1:0.19~1:0.85。
当感染泰勒虫的蜱在牛体吸血时,虫体的子孢子随蜱的唾液进入牛体,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网状内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先形成大裂殖体 (无性型)。大裂殖体产生大裂殖子,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如此重复上述裂体增殖。有的大裂殖子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发育为小裂殖体(有性型),小裂殖体产生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变为配子体 (即血液型虫体)。
通过超微观察,认为环形泰勒虫血液型虫体有两型: 逗点形可能为小配子体,卵圆形为大配子体。幼蜱或若蜱在病牛身上吸血时,把带有配子体的红细胞吸入体内,配子体由红细胞逸出并变为大小配子,二者结合形成合子,进而发育为能运动的棒形动合子,动合子穿入蜱的肠管到达蜱体腔各部。当蜱完成其蜕皮时,动合子进入唾液腺的腺泡细胞内变为圆形孢子体,孢子体随之进行孢子生殖,分裂产生许多子孢子,在蜱吸牛血时,子孢子被接种到牛体内,重新开始在牛体内的发育繁殖过程。
【流行病学】 环形泰勒虫病的传播者为璃眼蜱属的蜱,我国主要为残缘璃眼蜱。它是一种二宿主蜱,主要寄生于牛,由蜱经变态传播。由于蜱生活在牛圈,因此本病主要在舍饲条件下发生传播。在北方6~8月发病,7月达高潮,病死率16%~60%。在流行区,以满1岁到3岁的牛发病率较高。患过本病的牛成为带虫者,不再发病。但在饲养环境变劣、使役过度或其他疾病并发时可复发,且病情比初发重。由外地调运到流行区的牛,其发病并不因年龄、体质而有差别。当地牛一般发病较轻,有时红细胞感染率虽达7%~15%亦无明显症状,且可耐过自愈。外地牛、纯种牛和改良牛则反应敏感,即使红细胞感染率很低 (2%~ 3%),亦可出现明显症状。
瑟氏泰勒虫病的传播者是血蜱属的蜱,我国发现为长角血蜱,青海牦牛瑟氏泰勒虫病的传播者为青海血蜱。长角血蜱为三宿主蜱。血蜱的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带虫牛的血液后,瑟氏泰勒虫在蜱体内发育繁殖,当若蜱或成蜱再吸血时即可传播此病。瑟氏泰勒虫不能经卵传递。长角血蜱主要生活于山野或农区,因此本病主要在放牧条件下发生传播。发病季节为5~10月,6~7月为高峰。
【临诊症状】 环形泰勒虫病潜伏期14~20天。常取急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3~20天死亡。病牛体温40~42℃,为稽留热,维持4~10天; 少数病牛呈弛张热或间歇热。病牛随体温升高而表现沉郁,呼吸困难。眼结膜初充血肿胀,以后贫血黄染,布满绿豆大溢血斑; 其他可视黏膜也出现溢血斑点。有的可在颌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发生水肿。
本病特征是病初食欲减退,中、后期病牛喜啃舐其他异物,反刍减少以至停止,常磨牙、流涎,病牛出现前胃弛缓,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牛迅速消瘦,血液稀薄,红细胞减少至100万~200万/mm3,血红蛋白降至正常值的20%~30%,血沉加快,红细胞大小不均,出现异形现象。濒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往往卧地不起而死。耐过的病牛成为带虫的动物。
瑟氏泰勒虫病的症状与环形泰勒虫病基本相似。其特征是病程长,一般10天以上,个别可长达数月之久。症状缓和,病死率较低。在过度使役、饲养管理不当和长途运输等不良条件下,可促使病情迅速恶化。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全身皮下、肌间、黏膜和浆膜上均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第四胃黏膜肿胀,有许多针头至黄豆大、暗红色或黄白色的结节,结节部上皮细胞坏死后形成中央凹陷、边缘不整稍隆起的溃疡病灶,黏膜脱落是该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具有诊断意义。脾、肝、肾肿大,肺脏有水肿和气肿。
【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无替代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典型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淋巴结穿刺涂片镜检和耳静脉采血涂片镜检。在流行区,对于临诊上出现高热、贫血、黄疸等症状的病牛,可初步怀疑为泰勒虫病。如果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红细胞中发现虫体即可确诊。红细胞染虫率计算对该病的发展和转归有很重要的诊断意义。如染虫率不断上升,临诊症状日益加剧,则预后不良; 如染虫率不断下降,食欲恢复,则预示治疗效果好,转归良好。
此外,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石榴体,荧光抗体试验也可用于泰勒虫病的诊断。
【防控措施】 预防的关键在灭蜱。残缘璃眼蜱是一种圈舍蜱,在每年3~4月和11月向圈舍内,特别是墙缝等处喷洒药物灭蜱。同时,做好牛体的灭蜱工作。在流行区,牛舍和牛体可用1%~2%敌百虫等杀虫剂进行喷洒和药浴,消灭蜱类。对瑟氏泰勒虫病,在发病季节前每隔15天注射一次贝尼尔,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国内已研制出预防环形泰勒虫病的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接种2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82天以上,但该苗对瑟氏泰勒虫无交叉保护作用。
在治疗方面,对于环形泰勒虫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如能早期应用比较有效的药物,同时配合对症治疗,特别是输血疗法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治疗药物为磷酸伯氨喹林,剂量为0.75 mg/kg,每天口服1次,连用3次。
对于泰勒氏虫病可交替使用贝尼尔与黄色素治疗,7天为1个疗程,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