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方法。
(1)自行采食法:多用于大群羊的预防性治疗或驱虫。将药按一定比例拌入饲料或饮水中,任羊自行采食或饮用。
(2)长颈瓶给药法:适用于稀的药液。将药液倒入长颈瓶中,抬高羊的嘴巴,给药者右手持药瓶,左手用食、中指自羊右口角伸入口中,轻轻压迫舌头,待羊张开口后,右手将药瓶从左口角伸入羊口中,并将左手抽出,待瓶口伸到舌头中段后,即抬高瓶底,将药液灌入。
(3)药板给药法:适用于舔服剂。给药时,用竹制或木制板,表面应光滑,药板长约3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3毫米。给药者站在羊的右侧,左手将开口器放入羊口中,右手持药板,用药板前部抹取药物,从右口角伸入口内到达舌根部,将药板翻转,轻轻按压,并向后抽出,把药抹在舌根部,让羊自行下咽。
2.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注射部位需剪毛,局部消毒,通常先用5%碘酊涂擦,再用70%酒精棉球脱碘,同时还得检查注射药物有无变质、失效,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时有无配伍禁忌等。然后注射者将手指及药瓶表面或铝盖表面用药棉消毒,打开药瓶后,将针头插入药瓶抽取药液,排除针管内空气后即可施行注射。兽医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治疗需要和药剂性能分别采用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及乳腺内注射法等。
(1)皮下注射法:对于易溶解、无刺激性的药物或希望药物较快吸收、尽快产生药效时,均可用皮下注射法。注射部位多选择皮下组织丰富、皮肤易于移动的部位,一般都选择颈部皮下作为注射部位。注射时将皮肤提起,将针头与羊体呈30°的角度斜向内下方刺入2~3厘米注入药物,药液注入后拔出针头并用酒精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
(2)肌内注射法:这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给药方法。肌肉内血管较丰富,感觉神经较少,药液吸收较快,疼痛较轻,常用于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较难吸收的药物注射。注射部位多选择肌肉丰满的颈侧和臀部。注射时先将针头垂直刺入肌肉内1.5~2厘米(视羊体大小和肌肉丰满程度而定),然后接上注射器,抽提注射器活塞不见回血即可注入药液。注射前后局部均涂以碘酊或酒精予以消毒,以防感染。
(3)静脉注射法:对刺激性较大的注射液,注射量较大或必须使药液迅速见效时,多采取静脉注射法,如氯化钙、补液、输血等。静脉注射给药时,对注射器具的消毒更为严格,对药物的要求要绝对纯净,如见有沉淀或絮状物,则绝对停止使用。注射部位多在颈侧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的颈静脉沟的颈静脉。
注射前先将注射器或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注射时,以左手按压注射部位的下部,使颈静脉怒张,右手持针与静脉管呈45°角刺入,见回血后将针头沿血管向内深插,固定好针头,接上注射器或输液管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用药棉压住针孔,迅速拔出针头,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涂以碘酊。
(4)乳腺内注射法:治疗乳房炎时常用此法。注射部位位于乳头的排乳孔内。注射时多用通乳针,或将大号长针头剪去尖端部分再将其磨成钝圆,以免损伤乳腺管。然后将消毒好的通乳针或钝圆的针头通过乳头孔插入乳池。注射前,需将乳房洗净擦干,并将乳池内的奶汁完全挤出,然后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完毕拔出通乳针,轻轻捏住乳头孔,并按摩乳房。数个乳室需要同时注射药液时,先注射健康乳室,后注射病乳室。
3. 灌肠法
一般用于排除或软化粪便,也可用于注入营养物质,以增强抵抗力,或经肠给药用于治疗腹泻及动物麻醉等。灌肠配有专用灌肠器和胶管,羊可用小橡皮管灌肠。先将直肠内的粪便清除,然后在橡皮管前端涂上凡士林,操作时,一人将胶管插入直肠并用手固定胶管,助手掌握灌肠器,使之抬高,让液体流入直肠。若羊出现努责,则捏紧肛门,尽量将液体全部灌入,使之保留15~20分钟。灌肠的药液应与体温一致。
4. 瘤胃穿刺术
当羊发生急性瘤胃鼓气时可用此法。穿刺部位是在左肷窝中央鼓气最高的部位。方法:局部剪毛,碘酊涂擦消毒,将皮肤稍向上移,然后将套管针或普通16号针头垂直地或朝右侧肘头方向刺入皮肤及瘤胃壁,气体即从针头排出,然后用左手捏紧皮肤,右手迅速拔出套管针或针头,穿刺孔用碘酊涂擦消毒。必要时可从套管针孔注入止酵剂。
5. 胃管法
羊插入胃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鼻腔插入,二是经口腔插入。
(1)经鼻腔插入:先将胃管插入鼻孔,沿下鼻道慢慢送入,到达咽部时,有阻挡感觉,待羊进行吞咽动作时趁机送入食道,如不吞咽,可轻轻来回抽动胃管,诱发吞咽。胃管通过咽部后,如进入食道,继续深送感到稍有阻力,这时要向胃管内用力吹气,或用橡皮球打气,如见左侧颈沟有起伏,表示胃管已进入食道。如胃管误入气管,多数羊会表现不安、咳嗽等,需重新插入胃管。如胃管已进入食道,继续深送,即可到达胃内,此时从胃管内排出酸臭气体,将胃管放低时则流出胃内容物。
(2)经口腔插入:先装好木质开口器,用绳固定在羊头部,将胃管通过木质开口器的中间孔,沿上腭直插入咽部,借吞咽动作胃管可顺利进入食道,继续深送,胃管即可到达胃内。胃管正确插入后,即可接上漏斗灌药。药液灌完后,再灌少量清水,然后去掉漏斗,用嘴吹气,或用橡皮球打气,使胃管内残留的液体完全入胃;然后用拇指堵住胃管管口,或折叠胃管,慢慢抽出。该法适用于灌服大量水剂及有刺激性的药液。患咽炎、咽喉炎和咳嗽严重的病羊,不可用胃管灌药。
6. 药浴法
药浴法用于预防和治疗羊的体外寄生虫病,如蜱、疥螨、羊虱等。常需在这些体外寄生虫活动的季节或夏末秋初时进行药浴,如果某些病羊需要在冬季进行药浴,必须注意保暖。药浴的方式可分为池浴和盆浴2种,药浴池深约1.2米,池底内部净宽25~30厘米,上部净宽50~60厘米,池边高出地面20~30厘米,池的主要部分长12米,入口处为一个短陡坡,羊只由此滑入池中,缓慢通过浴池,出口处为一个倾斜的缓坡,羊只可自行走出。池浴主要用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盆浴主要用于养殖规模较小的专业户。
(1)常用的药浴液:溴氰菊酯、螨净、舒利宝等,药液使用的水按说明书进行配制,药液的深度一般为60~70厘米(以能浸没羊的全身为度),通过加热使药浴液的温度保持在20~30℃。
(2)药浴注意事项:药浴时应选在晴朗、温暖、无风的天气,于日出后的上午进行,以便药浴后羊毛很快干燥。羊在药浴前8小时停止饲喂,入浴前2~3小时饮足水,防止羊因口渴而误饮药液造成中毒。较大规模的羊场药浴前,应选择品质较差的3~5头羊进行试浴,如安全可按计划组织药浴。先浴健康羊,后浴病羊,妊娠2个月以上的母羊或有外伤的羊暂时不浴。药液在浸满全身的过程中,对头部揿入药液1~2次。一般药浴时间3~5分钟。药浴后的羊在阴凉处休息1~2小时即可放牧;如遇风雨天气,应及早赶回羊舍,以防感冒。药浴结束后2小时母子合群,防止羔羊吸奶时发生中毒。药浴选在剪毛后1~10天进行较好。对患有疥螨病的羊,第1次药浴后间隔7~14天应再药浴1次。药浴人员要注意安全,药浴液要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