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九、猪伪狂犬病
    来源:辈宠网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发病后通常具有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均为致死性感染,但呈散发形式。

猪是该病毒的储藏者和传染源。猪感染后其症状因日龄而异,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10%~20%。因此伪狂犬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最大,已成为危害全球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该病在我国也广泛存在,并严重发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伪狂犬病病毒(PRV)对脂溶剂如乙醚、丙酮、氯仿、乙醇等高度敏感,对消毒剂无抵抗力。0.5%次氯酸钠、3%酚类1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在0.6%氢氧化钠溶液中,6小时还不能使其完全灭活。碘酊、季铵盐及酚类复合物能迅速有效地杀灭PRV。PRV的最适pH为6~8,在pH 5~9还能保持稳定的感染活力,但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会很快灭活。

(一)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因低温利于病毒的存活,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在猪场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病毒在猪场之间的传播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如在未引进种猪的养殖场也可能暴发该病,在养猪密集的地区,即使没有猪只的流通,伪狂犬病病毒也能在猪场中间迅速传播。已有许多证据表明,空气传播是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唯一可能的途径。

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经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既然在怀孕母猪能发生垂直传播,那么流产胎儿、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也应是病毒的传染源。尿液和粪便一般不含病毒,但据报道它们是一些毒株的传染源。

通常,猪在感染PRV后2~4周内经口、鼻排毒。但是持续性排毒的情况也有报道。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康复6个月后的猪群还能检测到PRV,但如此长时间的持续排毒的情况一般较少见。

无论是野毒感染猪还是弱毒疫苗免疫猪都会导致潜伏感染,在自然条件下,潜伏的病毒被活化而引起伪狂犬病的发生并不普遍。然而,出于实践考虑,感染过PRV的血清阳性猪群就被视为病毒潜在的携带者。

猪在其他动物感染PRV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牛、羊经常与猪在同一厩舍吸入含病毒粒子的空气而感染PRV。牛即使与猪不在同一畜舍,也可因空气循环、流通而感染发病。牛也可以因工作人员的手或器械带毒而经过生殖道或脐带发生母源性感染;肉食动物经常因吃带毒的猪的组织器官或因靠近感染猪群而感染PRV。其他动物无论是猪还是它们自己种内传播PRV,似乎都未起到过这种中心作用。与一些较早期的报道相反的是,人对PRV不具易感性。在近几十年内,尽管人们在猪场与感染猪群或在实验室与病毒广泛的接触,但仍没有关于人感染PRV的报道。

(二)临床症状

根据对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毒分离鉴定、实验室诊断、疫苗研制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四大症状:

1.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而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则以产木乃伊胎为主。伪狂犬病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会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初春多发生。

2.伪狂犬病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在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还很好,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亡。发病仔猪表现出高热、食欲废绝、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鸣叫、流涎、呕吐、拉稀、抑郁震颤,继而出现运动失调、间歇性抽搐、昏迷以至衰竭死亡,一旦发病,1~2天内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死亡初生仔猪的日龄已观察到19日龄。

3.伪狂犬病病毒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为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4.种猪不育症。母猪不发情、配不上种,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秋季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耽误了整个配种期。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表现不育、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成年猪仅表现增重减慢等轻微温和症状。

(三)病理变化

剖检一般无特征性肉眼病变,神经症状明显的病猪剖检可见脑膜充血水肿,脑灰质点状出血,脑脊髓液显著增多。鼻腔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扁桃体水肿并伴以咽炎和喉头水肿,肺充血水肿,呼吸道内有大量泡沫状水肿液,淋巴结水肿充血,间质出血,肝脾肾有坏死灶,胃底部和大肠有呈斑块出血性炎症。急性死亡的仔猪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

(四)诊断

目前,在大多数诊断试验室,ELISA方法用于伪狂犬抗体的检测,阻断ELISA用于伪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五)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治疗办法,但高免血清被动免疫适用于最初感染猪群中的哺乳仔猪,在临床上可采取经过免疫或发病康复母猪的血液,或分离血清后,给受到严重威胁的仔猪注射,被动免疫预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对已发病到了晚期的仔猪效果较差。母猪的抗体通过初乳传给仔猪,母体源体可持续4~6周。母体被动免疫虽然可以保护仔猪的致命感染,但不可能完全阻止其临床症状的发生。已感染过伪狂犬病病毒的母猪的仔猪发病率占27%,没有发生感染的母猪的仔猪发病率为100%。治疗可采取以下方法:饲料内添加圆蓝瘟康散1 500克/吨+多维康400克/吨,连用5~7天;饲料内添加酒石酸泰乐菌素1 000克/吨+比维康400克/吨,连用5~7天;肌内注射蓝环多毒抗0.1~0.2毫升/千克体重,1天1次,连用3天。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预防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因伪狂犬病病毒具有终身潜伏感染、长期带毒和散毒的危险性,而且这种潜伏感染随时都有可能被其他应激因素激发而引起疾病暴发。在已发病或检查出伪狂犬病病毒感染阳性的猪场,建议所有的猪都应进行免疫。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所有的猪都免疫后减少排毒和散毒的危险,二是在育肥猪群中,成年肥猪感染带毒后,虽然不发病,但可使增重减慢,饲料转化和报酬率降低。注苗后可促进生长和增重。

1.灭活疫苗:种猪(包括公猪)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注射一次,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可获得非常好的免疫效果,能将哺乳仔猪保护到断奶。留作种用的断奶仔猪在断奶时注射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育肥用的断奶仔猪在断奶时注射一次,直到出栏。

2.弱毒疫苗: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保护率高,应用方便,便于在临床上的鉴别诊断,已得到广大养殖企业的普遍应用。种猪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隔3个月注射一次。育肥猪6周龄时注射一次,直到出栏。

其他方面的防制措施是在猪场里进行严格的灭鼠活动,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和消毒措施及血清学监测等,对本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