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猪病防治 >
一种不常见的疾病——猪舌部溃疡
浏览(94)

在兽医临床上,猪的舌部疾病问题虽然不太常见,但是生产上偶尔也会见到。关于舌部疾病的记录不多,且散在于对各个疾病的描述之中。将其作一归纳,令人吃惊地发现,其实很多原因皆可致舌部疾病。

一、遗传因素

1、有一种遗传缺陷是猪的舌部肥大。仔猪出生后吮乳异常,舌粘膜表面上皮不全,常致死亡。

2、我本人曾经在丹系大白猪群中,从1997年至2002年,均见到几头成年母猪休息时,将舌头伸到口腔外面,舌头伸出大约1/3,且流涎。这些母猪其它均无异常,显然不是病态。当时我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是一种行为学的改变,还是遗传问题(尽管我怀疑和遗传有关)。

二、病毒性疾病

文献记载,有两种人们熟悉的病毒性疾病可致舌部病变:

1、口蹄疫。口蹄疫常可见各类猪群的舌部溃烂。对于仔猪,舍背部溃疡几乎是口蹄疫的示病性症状。若猪群中母猪已出现水泡,而仔猪突然死亡,且外观不见异常时,拉出舌头,在舌部见到破溃,则可断定是口蹄疫致病。

2、猪痘。在先天性猪痘的仔猪中,可能见舌部的溃疡甚至腐烂。不过几乎没有人见到此类问题。

三、细菌性感染

虽然很多细菌均可引起舌部炎症,但记载较多的是以下两种:

1、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yicus)中的致病性菌株感染,可引起仔猪溃疡性舌炎、口腔炎症,可致舌背部/硬腭发生溃疡,还伴有渗出性皮炎。

2、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能够引起舌部肿胀和炎症,形成结节和溃疡,并可使咽部和颈部也受到感染。(关于放线菌病的描述见附文) 

四、寄生虫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可对舌部和咀嚼肌造成损害。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lchrum)可致猪的舌部局部粘膜炎症。

四、非感染因素

在养猪生产中,很多非感染性因素可以引起舌部损伤和炎症。

1、外伤。如剪牙不当,造成牙齿不平整,可损伤舌部和口腔;猪只相互攻击也可引起舌部损伤;

2、烫伤、刺激性的化学药物和毒性化合物会损伤口腔和舌部。我曾经见到在夏季因为饮水器而导致肥猪口腔烫伤的病例。但是没有看到霉菌毒素特异性损伤舌部的报道。单端孢霉烯家族的霉菌毒素(T2、DON、DAS、呕吐素)可以导致呕吐和拒食,其机理主要是影响神经通路而非损害消化器官。

朱博士的微信说,肥猪有2%发生舌部溃烂。从照片来看,主要怀疑是刺激性因素导致舌部炎症。但是具体是何种刺激性因素,因无进一步信息,推测与饲料有关。对于此类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操作:

1、进一步进行检查。尤其是检查饲料,必要时可以品尝一点饲料的味道。

2、病猪改变料型,使用稀料。补充青料并加维生素C和B2。

3、尝试注射抗菌药。可选择以下药物之一:

① 头孢喹肟注射剂(赛福来),按照2.5mg/kg体重肌注,每日1次。连用3次。

②林可霉素注射剂,按照10mg/kg体重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

同时内服甲硝唑,按照10-20mg/kg体重剂量,连用3日。

4、如果怀疑和寄生虫如旋毛虫有关,则应做好当地流行病学调查(屠宰场猪膈肌检查结果追溯),猪群使用(乐去从)阿苯达唑(或芬苯达唑)驱虫(注意:伊维菌素对旋毛虫和美丽筒线虫无效),均按照60mg/kg体重一次内服,7日后重复一次。

文中相关图片

 

 

1)肥猪舌部溃烂照片(朱秀高,2014)。

2)猪口蹄疫致舌面溃疡(箭头所示)。

3)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lchrum)雌虫,头部。

4 )寄居在横纹肌中的旋毛虫幼虫(箭头所示)。

放线菌病(Actinobacillosis)

 

 

放线菌病是由各种放线菌引起的牛、猪及其他动物以及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特异性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脓汁中含有特殊菌块(称“硫磺颗粒”)为特征。

1病原学

病原有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林氏放线菌(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和猪放线菌等。

牛放线菌是牛、猪放线菌病的主要病菌,主要侵害牛的骨骼和猪的乳房。伊氏放线菌是人放线菌病的主要病菌。猪放线菌主要对猪、牛、马易感。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牛、羊的软组织。

病菌在病灶脓汁中呈特殊结构,形成肉眼可见的帽针头大、黄色小菌块(称菌芝,或“硫磺颗粒”)。组织压片经革兰氏染色,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放射状菌丝呈红色。

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一般消毒药均可迅速将其杀灭。放线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敏感。

2流行病学

各种放线菌寄生于动物口腔、消化道及皮肤上,也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和土壤中。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经伤口(咬伤、刺伤等)传播。

主要感染牛、羊、猪。10岁以下的青壮年牛,尤其是2~5岁的牛最易感,常发生于换牙期。马和一些野生反刍动物也可发病。家兔、豚鼠等可人工感染致病。偶尔可引起人发病。

本病以散发为主,偶尔呈地方流行。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以形成肉芽肿、瘘管和流出一种含灰黄色干酪状颗粒的脓液为特征。

牛多发生颌骨、唇、舌、咽、齿龈、头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以颌骨放线菌病最多见,常在第3、4臼齿处发生肿块,坚硬、界限明显,初期疼痛,后期无痛,破溃后形成瘘管,长久不愈。头、颈、颌下等部软组织也常发生硬结,不热不痛。舌感染放线菌通常称为“木舌病”,可见舌高度肿大,常垂于口外,并可波及咽喉部位,病牛流涎,咀嚼吞咽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汁。

绵羊和山羊常在舌、唇、下颌骨、肺和乳房出现损害。有单个或多发的坚硬结节,从许多瘘管中排出脓汁。

猪多见乳房肿大,化脓和畸形。也可见到颚骨肿、项肿等。

马多发鬐甲肿或鬐甲瘘等。

4诊断

4.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本病症状特异,诊断不难。必要时取脓汁少许镜检。如欲判别为何种菌,则可用革兰氏染色后检查判定,牛放线菌中心呈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呈红色;林氏放线菌呈均匀的红色。

5防治

应避免在灌木丛和低湿地放牧,防止皮肤和黏膜发生损伤。治疗可采取局部和全身性疗法,手术和用药相结合。硬结可外科切除、内服碘化钾,或结合应用链霉素治疗。

 

 

热门猪病防治/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