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国藏兽医学术及其临证应用经验的著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藏兽医经验选编编写组编。1979年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20余万字。共分4章12节和21个经验专题资料, 较系统地反映了藏兽医学理论及防治经验…
润肺化痰止咳药。出《药性论》。见《司牧安骥集》。又名象贝母、大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 Fritillariathunbergii Miq.的鳞茎。5~6月采挖,洗净泥土, 大小分开, 大者摘去心芽, 分作两片, 呈元宝状, 称元…
确定针灸穴道位置的方法。又称取穴方法。针刺时能否准确定位取穴, 直接影响疗效。如《元亨疗马集》就有“隔一毫如隔泰山,偏一丝不如不针”的论述。常用的定穴方法有四种:①自然标志定穴法:穴位多分布在骨骼、关…
掌骨肿胀疼痛的病证。又名掌骨瘤。为马骡常见的四肢病之一。见《元亨疗马集》。常发于幼畜及成年(3~4岁)家畜。多因长期奔走过急,在不平道路上繁重劳役, 尤其幼畜或成年家畜刚开始使役时劳役过重,使掌腕骨承受过…
主产或特产于青藏高原并为藏兽医常用的药。藏兽医虽亦采用一些为中兽医常用的中药,但对它们的性味、功能多持不同见解。青藏高原的西北、西南地区。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针刺入穴位后,施以一定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得气。动物虽不像人那样能自述针下有酸麻胀重感觉,并沿经络循行传导以至气至病所,但患畜以呈现凹腰、举尾、肌肉收缩、皮肤震颤、排粪、排尿、提…
渗湿利水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安骥集药方》。又称及泻、天秃。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var.orientale Samuels的块茎。除去须根及粗皮,切片生用或麸炒、盐水炒。主产福建、四川、江西等…
动物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形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类经》“藏象”:“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脏象”二字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脏…
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针灸方法繁多,大体分为补法和泻法两类。针灸补泻就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病情病畜体状态,对穴位施以适宜的针灸补法或泻法,使病理状态向正常生理…
清热剂之一。出自《温病条辨》。玄参100克、麦冬80克、生地黄80克。煎汤去渣,候温灌服,或研末灌服。马、牛250~350克;猪、羊40~60克。功能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方中玄参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主…
记住我的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我已阅读用户协议及版权声明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