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疾病过程中犯及两脏甚至三脏的病证。许多病证的演变是由于脏腑经络的互相联系而相互传变和影响。所以,病变常不限于一脏或一腑。凡一脏之病证未罢而犯及他脏者为合并病证。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肺脾两…
见脏象。
六淫之一。为秋季主气,其他季节也可发生。燥邪致病有内燥和外燥之分。外燥可因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前秋有夏热之余气参与为邪,称做温燥;后秋又有近冬之寒气参与为邪,称做凉燥。内燥则由五脏…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对疾病症状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最为常用。脏腑、经络、病因、病理、诊法、治则等…
针灸穴名。出《司牧安骥集》。马位于脐前9厘米的腹中线两侧约1.5厘米处,左右侧均可。有腹壁后动、静脉及肋间神经分布。巧治,站立保定,用大宽针刺破皮肤及腹黄筋膜,将宿水管(或鹅翎管)插入穴内,放出腹水。主治…
活血祛瘀药。出《药性论》。见《肘后备急方》。又名马蒁、黄郁、玉金。为姜科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Lee et C. F. Liang、姜黄Curcuma long…
肝经热毒上攻于目,而呈现以周期性眼赤肿痛、羞明流泪、翳膜遮睛为特征的病证。又称月发眼、月盲眼。马多发。夏秋多见。多因暑月炎天,劳役无度,饲喂无节,暑热料毒积于肝经;或畜舍潮湿,通风不畅,湿热不得外泄,…
肝热冲目或外伤而睛生云翳,遮蔽黑白睛或瞳仁,视力减退或失明的病证。又名火蒙眼。首见《元亨疗马集》。由于翳膜大小、厚薄、形态、色泽不同而有不同名称。一般薄者为云,厚者为翳。多因外感风热,或肝经积热,热…
理气剂之一。出自《丹溪心法》。香附30克、苍术30克、川芎30克、神曲30克、栀子(炒)30克。为末,水泛为丸。马、牛等大动物常作为散剂服。马、牛200~350克;猪、羊40~80克。功能行气解郁。主治气、血、痰、火、湿、…
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病证。首见《灵枢经》。多因外感风湿燥火, 邪热壅聚; 或饮食不节, 过食精料, 湿热火毒内生; 或踢打跌扑,挽具磨伤, 毒邪乘隙内侵,导致营卫不和, 气血凝滞, 壅遏不通而成病。临证…
记住我的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我已阅读用户协议及版权声明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