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畜妊娠期未满,阴道持续流出血水、浊液或兼有努责、腹痛等胎儿欲坠表现的病证。又名胎动不安。见《元亨疗马集》。各种家畜均可发生。多因使役过度,喂养失调,营养不足,致使气血虚弱,冲任不固,胎失所养;或因滑…
镇惊熄风药。出《雷公炮炙论》。见《司牧安骥集》。又名赤箭、神草、明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的块茎,趁鲜除去外皮, 洗净, 蒸透,切片。主产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甘, 平。入肝经。功能祛…
针灸穴名。出《司牧安骥集》。位于口角后上方约2厘米,上下齿槽间, 口轮匝肌后缘,颊肌与颧肌相接处, 左右侧各一穴。皮下是颧肌, 其深面为颊肌, 有下唇动、静脉和颊上神经分布。猪该穴皮下有上唇动、静脉分支和…
祛寒剂之一。出自《伤寒论》。见《猪经大全》。附子(制)45克、干姜45克、甘草(炙)3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120~200克;猪、羊30~60克。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和亡阳证。方中附子能振奋…
安神定心药。出《雷公炮炙论》。见《活兽慈舟》。又名枣仁(《药品化义》)、酸枣核。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jujuba Miu.var. spinosa 《药品化义》、酸枣核。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jujuba Mi…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中药基本理论之一。药性的寒、热、温、凉, 是与病性相对而言, 也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凡治疗热证的药物, 多属于寒性或凉性; 治疗寒证的药物…
和解剂之一。出自《伤寒论》。柴胡60克、枳实60克、白芍药60克、甘草(炙)6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马、牛150~250克。功能疏肝理脾。主治肝郁乘脾。证见肚胀腹痛、食欲不振、脉弦,或见身热、四肢厥逆、脘…
脏冷气虚,水湿运化失常,肠中水液渗出肠外,潴留腹腔之内,积于脐下,而使患畜以毛焦体瘦,腹胀如蛙为特征的病证。又称腹水病、腹水胀、水胀。《司牧安骥集》称停留宿水 瘦弱马、牛多发。多因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
中国唐代的一部综合性兽医学著作。简称《安骥集》。原书约成于833年以前。内分医三卷、方一卷,共四卷。作者李石。1135年冯长宁、卢元宾等重新梓刻刊行,称为新刊校正本。金元时期,本书增补成八卷,增添的主要内容…
理气剂之一。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45克、制半夏45克、前胡30克、厚朴30克、陈皮30克、当归30克、甘草(炙)20克、肉桂15克、生姜1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150~300克:猪、羊…
记住我的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我已阅读用户协议及版权声明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