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药。出《本草衍义补遗》。见《元亨疗马集》。又名山查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N.E.Br.、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野山楂Crataegus cunea…
祛寒剂之一。出自《元亨疗马集》。干姜60克、木香30克、厚朴5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150~300克;猪、羊30~80克。功能温中理气,散寒除湿。主治脾胃寒。证见口流清涎, 口色淡白,少食腹…
祛风止痛药。出《雷公炮炙论》。见《抱犊集》。又名桑上寄生、寄生草。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润透, 切厚片, 干燥、生用。主产广东、广西。苦、甘, 平。入肝、肾…
补气药。见《蕃牧纂验方》。又名薯蓣、山芋、诸署、署预、淮山药、淮山。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茎。主产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甘,平。入脾,肺、肾经。功能健脾胃,补肺肾。主治:①脾…
将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按上、中、下三焦归纳为三类证型, 以辨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吴瑭(字鞠通,1758~1836)首创。他在吴有性、叶桂著作的启发下,对温病进…
针灸穴名。见《中国兽医针灸学》。马位于前肢桡骨外侧韧带结节下方约6厘米处的肌沟中, 左右肢各一穴。针刺入指总伸肌与指外侧伸肌之间的肌沟中, 周围有桡神经通过, 透夜眼时可影响正中神经。以毫针斜向内下方朝…
针灸穴名。见《兽医针灸学》。分为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猪位于腹正中线上, 胸骨后缘与肚脐间连线的中点处为中脘, 中脘与胸骨后缘连线的中点为上脘,中脘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为下脘,共三穴。皮下为两侧腹肌的腱…
理气药。出《本草原始》。见《蕃牧纂验方》。又名缩砂仁、缩砂、春砂仁、蜜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杂质, 用时…
六腑之一。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它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 又称外腑、孤腑。对三焦的形态与功能,从古至今都无定论。《难经》创立三焦有名无形说, 宋代陈言认为三焦是脂膜, 明代虞抟和张介宾认为三焦系“腔子”,…
理气剂之一。出自《兽药规范》(二部)。丁香25克、木香45克、藿香45克、青皮30克、陈皮45克、槟榔15克、牵牛子(炒)45克。为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 或煎汤服。马、牛200~250克; 猪、羊30~80克。功能破气消…
记住我的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我已阅读用户协议及版权声明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