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中(见六经辨证)两经或三经的病证一并出现的病理现象。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时为合病,凡一经之证未罢, 又见他经之病证则为并病。两者虽有同时或先后次第出现的差异,但其所呈现的证候和治疗原则基本相…
蹄底角质腐烂分解的病证。又称蹄叉腐烂。见《元亨疗马集》。多因厩舍不洁, 牲畜蹄部长期被粪尿浸渍, 或经常于泥水中使役, 致使角质软化, 湿毒入侵, 日久腐烂成漏: 或削蹄失宜, 蹄叉过削, 蹄踵过高, 蹄踵…
针灸穴名。见《中国兽医针灸学》。位于髋结节上角所作的水平线与倒数第一、二、三肋间相交处,每侧三穴, 共六穴。刺入髂肋肌沟中,穴部有肋间动、静脉以及胸神经背侧支分布。牛与羊以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2~…
敛汗涩精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青花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生用或炙用。主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等地。甘、涩,平。入心、肝、…
驱虫杀虫药。出《吴普本草》。见《安骥集药方》。又名石硫黄、黄硇砂。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的块状物。采挖后,加热熔化,取其上层硫黄溶液,冷却后研末用或制用。主产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酸,温;有毒。入…
针灸穴名。出《元亨疗马集》。马位于两外眼角连线的中点处, 一穴。皮下由结缔组织连于骨,有额动、静脉和额神经分布。深部是额窦。牛龙会又称囟门穴, 出《抱犊集》。俗称顶门。位于额部两外眼角连线的中点处。羊…
将外感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通过综合分析,按六经归纳为六个阶段的证型,以辨明邪正盛衰,病势进退,以及病位深浅的辨证方法。六经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约150~…
热邪壅肺,劳损肺气或热毒侵入脑颡, 津液输布障碍, 从鼻孔中大量流出鼻涕为特征的病证。又名吊鼻。马、牛、羊多发肺火流鼻, 役马多发劳伤流鼻, 脑颡流鼻仅见于马。肺火流鼻 多因外感风热, 或使役过急, 气郁…
邪毒循经脉流窜所引起的深部脓肿和转移性脓肿。多因患有疮疡,或跌打损伤、产后瘀血停滞,伤口染毒,或感受暑湿邪毒,或劳役不慎,皮肤破溃,感受湿热邪毒,在正不胜邪的情况下,邪毒走散,进入营血,循经脉而流窜…
祛寒剂之一。出自《伤寒论》。党参60克、干姜60克、白术60克、甘草(炙)60克。为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 或煎汤服。马、牛200~350克; 猪、羊50~100克。功能健脾补气,温中除寒。主治脾胃虚寒证。证见草料减少…
记住我的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我已阅读用户协议及版权声明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