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养剂之一。出自《脾胃论》。黄芪90克、甘草(炙)45克、人参(党参可代)50克、白术50克、当归50克、陈皮30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为末,开水冲调, 候温灌眼,亦可煎汤灌服。马、牛300~400克; 猪、羊200…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以补养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益强壮功能,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虚证从机体整体来说是指气、血、阴、阳之不足,因而补养剂常分为补气、补血、养阴、助阳四类。补气剂 常用党参、黄芪、白…
中国古代兽医针灸著作。作者不详。伯乐系托名。北宋时有此书的单行本,《司牧安骥集》中收载此书。伯乐针经在安骥集内无序无跋,不分章节。第一段为引文,总论针灸术要点、针刺手法和注意事项。对几种补泻手法有简…
补养药之一。也称益气药。性味多甘温。主入脾、胃、肺经。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因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为纳气之海,主一身之气,故补气药主要用于脾肺气虚之证。脾肺气虚,证见身瘦毛焦,精神倦怠,耳…
具有益血、复脉,用于治疗血虚证的药物。也称养血药。属补养药之一。味多甘,性平或温。入心、肝、脾经。引起血虚证的原因,主要为失血过多,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故适用于身瘦毛焦,精神倦怠,口色…
用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对病畜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治疗方法。又叫补益法或补虚法。是八法之一。适用于一切虚证。对邪气初至或邪气未尽之实证,不能使用补法, 免致“闭门留寇”之弊。使用补法时,切忌单纯使用补…
助阳药。出《雷公炮炙论》。见《蕃牧纂验方》。又名破故纸、胡韭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成熟果实。除去杂质, 晒干生用或盐水炒用。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辛、苦, 温。入肾经…
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又称“病源”或“邪”。见于《黄帝内经》、《司牧安骥集》等。以中兽医基础理论研究病因性质、致病特点和临证表现的理论,称为病因学说。包括病因的由来、性质、致病作用和途径、分类和…
外用剂之一。出自《元亨疗马集》。炉甘石30克、硼砂30克、青盐30克、黄连30克、铜绿30克、硇砂10克、冰片10克。各研极细末, 混匀, 过筛, 装瓶备用。每用少许点眼。功能解毒防腐,退翳明目。主治云翳遮睛。本方是…
理血剂之一。出自《兽药规范》(二部)。当归80克、红花60克、桃仁70克、丹参80克、桂枝70克、牛膝80克、土鳖虫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马、牛250~400克。功能活血,散瘀,止痛。主治…
记住我的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我已阅读用户协议及版权声明
注册